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視覺設計的美學價值
長久以來,-藝術界對於「設計」普遍存在歧視與矮化的偏見,一般人總認為「設計」是借用視覺藝術的應用表現,由於具有實用功能的藝術表現,其中充滿了商業銅臭味,而將之貶低為雕蟲小技而難登大雅之堂,因此設計家甚少被羅列在美術類的行列,國內美術館也甚少舉辦視覺設計類的相關展覽,更遑論設計作品能被蒐錄典藏。因此,如何建立-設計的文化價值與設計師的社會地位,自然成為-設計界長久以來所關注的重要課題。
反觀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美術館或博物館早已將「設計」列為重要的館藏作品,因為這種反映時代精神與社會面貌的「世紀容顏」(Look of Century),可以具體觀察當時的生活型態、消費行為與價值取向,從中觀測出藝術與生活互動的風向,并且藉此省思藝術活動的發展脈絡。若回溯歷史發展的軌跡,今日優秀的設計產物可以預期將成為明日的歷史文物,當代的設計風貌也會成為未來的歷史風格。因此,探討-設計的歷史意義與存在價值,若能聚焦關注過去-社會發展的脈動,從中整理不同階段的生活美學與價值取向,藉以梳理出屬於-特有的視覺文化,那麼-設計的美學價值就會自然成形,相對地-設計師的社會地位才會個性鮮明并且具有尊嚴地呈現出來;而原本被藝術主流所忽略的設計價值,以及多元文化之下實用藝術的社會意義,才能找到應有的歷史定位。
視覺設計的名稱演變
多年以來,「設計」在-有著不同的稱謂與多樣的演變,或許可以從中窺見-設計的功能與內涵之差異,以及其背後不同的價值意義。我們可以分別從1950-1960年代的「圖案」(Pattern),1960-1970年代的「美工」(Industrial Arts)、「應用美術」(Applied Art)、「美術設計」(Art Design),1970-1980年代的「商業設計」(Commercial Design)、「平面設計」(Grap-ic Design)等不同稱謂,以至於1980-1990年代以後-各個設計院校系所通用的「視覺傳達設計」(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約略解讀-灣設計界對於不同名稱的意涵,以及各自所展現出的主體意識與藝術價值,并有不同側重的發展面向。
「平面設計」(Grap-ic Design)是由美國書籍與字體設計家威廉?艾迪生?德威金斯(William Addison Dwiggins,1880-1956)於1922年所創造提出的新詞:「平面設計師」(Grap-ic Designer)而來,這是特指結合字體編排、插圖、照片與印-,用以達成資訊解說功能之專業者。就當年傳播工具與社會環境而言,主要是指針對平面印-媒體的視覺設計表現,這個新詞在當年設計界并未被廣泛采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被推廣開來。
國際設計界率先使用「視覺傳達設計」(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專有名詞,并且將之實際應用發展出具體的成就,首推德國烏爾姆造形藝術學院(Ulm Hoc-c-ule fur Gestaltung),由創立該校的副校長奧托?艾歇(Otl Aic-er,1922-1991)在1957年設立了「視覺傳達系」(Visual Communication),1958年改為「視覺設計系」(Visual Design),其目的是為了因應現代大眾傳播領域中有關視覺造型的傳遞解說功能,希望培養具有整合字體編排、圖形設計、攝影與展示技法,并且加上電影與電視等領域的專業人才。這種因應時代潮流的設計教育理念,在奧托?艾歇參與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的視覺形象規畫,從標志、運動項目、指示符號、色彩計畫、海報等整體設計,將「視覺傳達設計」的內涵具體而微的呈現出來。
反觀國內設計教育,從「平面設計」轉換為「視覺傳達設計」,以1990年大葉大學成立「視覺傳達設計系」,與同年國立云林科技大學也將原有行之有年的「商業設計系」更名「視覺傳達設計系」是為濫觴;之後-各個設計科系紛紛從原有「美工」、「應用美術」、「美術設計」、「商業設計」、「平面設計」等不同觀點的發展方向,推進至結合數位媒體與新興傳播工具的「視覺傳達設計」嶄新領域。因此,當「視覺設計」成為嶄新的專有名稱,象徵它已經跨越「純粹與應用」、「美術與設計」、「商業與文化」、「平面與立體」的分野與界限,形成統整美術、功能、媒體、工具與空間次元的設計概念,進而呈現出具有時代意義的精神內涵,-設計的發展也跟著國際潮流與傳播工具而走入歷史的新頁。
視覺設計的歷史軌跡
回顧-視覺設計的歷史軌跡,從不同階段-設計團體與協會組織的成立與發展過程,可以感受前輩設計家對於-設計扎根、播種、推廣的用心;另外從中得以發現在不同發展階段與應用設計領域,各有許多值得肯定與紀錄的設計家,為-的視覺設計共同建構出美麗的光譜。
有關-視覺設計集體活動或組織社團協會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62年由王超光、楊英風、蕭松根、簡錫圭、郭萬春、江泰馨等設計師,結合當年國華廣告、-廣告、東方廣告公司成立「中國美術設計協會」(今中華-美術設計協會),為-美術設計奠定社團發展的基礎;該協會不僅成立最早,早期更有臺中、臺南、高雄等地分會,歷經王超光、楊景天、陳振豐、鄧有立、楊夏蕙、謝義槍、陳志成、張文宗、林春結、王士朝、何清輝、楊宗魁等歷屆理事長的推動,「中華-美術設計協會」成為-最大規模且具代表性的設計社團;該協會分別於1991、1993、1994、1996、1999年舉辦「GRACOM臺北國際專業設計攝影暨印-展」,推廣設計專業的社會價值,并且積極引進國際專業設計新知;尤其是1995、1997、2000年經由當時協會主要成員楊夏蕙、王士朝、何清輝、楊宗魁、夏書勳、林磐聳等人精心擘畫,先後三次假臺北市中正藝廊舉辦展期長達一個多月的「臺北國際視覺設計展」,歷屆展出內容計有「中華-視覺設計展」、「亞洲包中設計交流展」、「華人設計名家百人展」、「臺北國際海報節」、「法國國際海報沙龍展」、「-印象海報精選展」等規模盛大的設計專業展覽,吸引-設計界爭相觀賞,并將-視覺設計推到高峰;另外2003年舉辦「-設計公聽會」、2005年舉辦「-視覺設計高峰會」都是結合產官學界匯聚一堂,深具歷史意義的大型活動。
1962年省立師范學院美術系(今-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的高山嵐、沈鎧、林一峰、張國雄、葉英晉、黃成、簡錫圭等七人以共同的主題:「-的觀光」在臺北市藝林畫廊舉辦「黑白展」,1963年以「鳥」為主題在海云閣畫廊舉辦第二次創作展,首開-設計界自主意識的創作展覽之濫觴;這批早期-培育的年輕藝術家因應-社會的發展,分別投入在廣告公司、美國新聞處、觀光局等不同機構的廣告宣傳部門任職,將在校所學的藝術美感與創意表現應用在商業推廣與政令宣傳之上,可謂是-「美術」與「設計」過渡發展的縮影,也預告設計師在-社會發展所具有獨立價值的年代之來臨。
1971年由國立藝專美工科(今-藝術大學)畢業的陳翰平、霍鵬程、楊國臺、吳進生、謝義槍5位年輕設計師在臺北市精工畫廊舉辦「變形蟲設計展」,隔年再次舉辦「變形蟲觀念展」;之後陸續有國立藝專美工科校友王行恭、蔡-、吳昌輝、霍榮齡、闕秀格、余立人、翁耀堂、劉朝森、陳進丁等設計師的加入,1974年經由施翠峰教授介紹,與韓國現代設計實驗作家會密切交流,陸續舉辦「中韓心象藝術展」(1974)、「中韓趣味設計展」(1979)、「中韓俗語表現展」(1981)、「亞洲設計名家邀請暨變形蟲年畫展」(1982)等,其中連續多年舉辦了「中韓Grap-ic交流展」;「變形蟲設計協會」是-首度以專業設計師為主體的設計協會,在王行恭、霍鵬程、吳昌輝、謝義槍、楊國臺等歷任會長主持會務下,除了持續舉辦會員年度創作展覽之外,并且多次進行韓國、-、-的國際設計交流,對於推動-設計的發展確實功不可沒。
1981年由凌明聲、廖哲夫、胡-、蘇宗雄、王行恭、霍榮齡、張正成、黃金德、陳偉彬、陳耀程、王明嘉、劉開等17位-資深專業設計師成立了「臺北設計家聯誼會」,由蘇宗雄擔任首屆會長,假臺北市「春之畫廊」舉辦會員設計作品展;1982年該會接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委托,企畫制作并出版了《文化海報規劃報告書》,同時舉辦「文化海報大展暨臺北設計家聯誼會年展」;1983年配合-省政府「綠化年」活動,舉辦「自然美?綠化年」海報展等。「臺北設計家聯誼會」是歷年來-設計界會員素質最整齊的菁英團體,大家有感於國際先進國家的「ADC:Art Director Club藝術指導俱樂部」影響國家與社會的設計發展極為深遠,每個城市ADC的表現可說是該國設計水準的表徵,因此特別在臺北成立相應的專業設計團體,希望大力提升-設計界的視野與素質;只可惜該會在舉辦三屆活動後會務即告停止,雖然這個優秀的團體如同絢爛的煙火,光芒四射的火花匆匆掠過,但卻燃起-設計界後輩更加旺盛的企圖心。
視覺設計的現代風貌
1980年代中期--社會蓬勃發達,政府機構推動民營化政策,另外為了因應-國際企業進入-市場的競爭,公民營企業對於設計服務的需求大幅提升,促使同行專業設計的集聚力量與組織結構隱約成型;因此進入1990年代後,許多專業視覺設計同好紛紛成立新的設計協會,可謂是-設計界百花齊放的年代。其中如因應-企業形象與品牌發展的需要,由賴東明、石滋宜、張百清、高英武、林磐聳、陳木村等人成立了「中華-企業形象發展協會」,主要以企業形象策略規畫與設計推廣為主;1992年以程湘如、簡正宗、王炳南為創始會員,成立了「中華平面設計協會」,希望建立設計制度的共識與業界的公信力,共同促進-設計觀念與品質的提升,為發展-的設計文化而努力;「-包裝設計協會」則由鄭志浩、許富堯、李淑君等人倡導成立,并且多次與-、韓國、中國、-等地包裝設計師舉辦「亞洲包裝設計展及研討會」,為提升-包裝與品牌設計的能量投入甚多,對於促進-商品流通與提升品牌價值的貢獻良多。
另外,有關-區域性設計社團的設計發展,則有楊夏蕙組織中部地區設計師陳清文、林彩霖、蔡建國、涂以仁等人籌組了「-形象策略聯盟」,在推動地方產業與政府機構形象的規畫設計上卓然有成,并且用心經營設計在地化的扎根;「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於1990年代初成立,在吳維仁、詹金瀚、李三元、林宏澤、買輝郎、林水旺、林國慶、吳昇鴻、黃添貴等歷任理事長用心經營下,不僅大力促成南部設計水準的提升,展現健康活力又屬於「南方觀點」的設計力量。多年來更成功的舉辦「-創意之星」、「-設計雙年展」等全國性的設計競賽;近年來更配合城市行銷,舉辦「My City」、「友善的城市」全國性的海報展覽。
1991年-師大美術系設計組畢業校友丘永福、高思圣、葉國松、游明龍及林磐聳五人創立了「Taiwan I-ge/-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今-海報設計協會)堅持推動建立-設計家的主體意識;該會創立宗旨:「熱愛-、重視傳統、關心設計」言簡意賅地揭櫫自我覺醒的觀點與設計主張,會員涵蓋-不同年代、社團協會、學校與海外地區的設計人士,尤其是陸續加入王士朝、何清輝、柯鴻圖、程湘如、楊宗魁、王行恭、蘇宗雄、林宏澤等資深設計家後,建構起-設計能量最為旺盛的團體;該會除了每年持續舉辦年度主題展覽,并在-北中南各地巡回展覽推廣,從1993年開始獲邀至中國-、上海、杭州、武漢等地舉辦展覽及交流活動,建立起-設計的正面形象,并且發揮引領中國-設計發展的作用,此可由近年來中國-不同城市也都沿用「Taiwan I-ge/-印象」的策略模式,爭相舉辦「○○印象」城市海報展覽或競賽窺見一斑。
-海報設計協會曾經策畫「97臺北國際海報節」、「發現亞洲國際海報邀請展」、「向海報設計大師致敬?福田繁雄在-」、「向羅特列克致敬」、「綠與生命?永井一正在-」、「2005-際海報獎」等國際設計展覽,明確提-灣在國際設計發展的觀點與主張;其中「2003年國際漢字海報邀請展」的舉辦,獲得2004年-平凡社出版「現代設計事典」以「漢字與設計?東亞平面設計表現」做為特集加以詳加介紹;另外配合2005愛知萬國博覽會的「亞洲環境海報展」也邀請該會會員20人提供作品參展。「-海報設計協會」是近年來-平面設計類社團積極參與國際設計競賽、策畫展覽并引進國際設計名家、持續進行海峽兩岸四地與國際設計交流的設計團體,可謂是默默地促進-設計運動的推手。
2002年「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Grap-ic Design Associations,簡稱ICOGRADA)來臺舉辦「亞洲區域會議」(ICOGRADA Regional Meeting),這是-平面設計社團「中華-美術設計協會」、「中華平面設計協會」、「-海報設計協會」以及「外貿協會設計推廣中心」加入「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會員之後,爭取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國際平面設計組織來臺舉辦區域-流活動,當時共有來自15個國家的設計代表來臺交流,同時在臺北舉辦了「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亞洲區域會議」、「品牌形象設計論壇」、「發現亞洲國際海報邀請展」等活動。
2002年由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結合-視覺設計相關協會,聯合舉辦了首屆的「-設計雙年展」,并且依照國際規范邀請國際專家參與評審作業;同時高雄東方技術學院配合「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的到來,結合-十多個設計院校系所成功地舉辦了「國際華文設計研討會」、「國際華文設計學生研習營」,之後陸續邀請石漢瑞(Henry Stainer)、福田繁雄、靳埭強、趙英濟、淺葉克己等國際大師來臺講座與研習,奠定-視覺設計教育與國際設計發展的基礎,以及學術與實務合作的模式;另外,同年陳俊良以「久違了,東風」榮獲法國國際海報沙龍薩維納大獎、陳永基的「三眼:亞洲海報三國志」榮獲2002捷克布魯諾平面設計雙年展市長獎,兩個獎項象徵-設計家在國際發光發熱,更為-在國際平面設計舞臺找到了位置;因此,2002年可說是-視覺設計邁向國際的關鍵年代。
視覺設計的專業肯定
綜觀-視覺設計發展,可以發現幾個極為有趣的現象:一是-設計社團的成立約略以十年為一個循環周期,帶動一波一波新的觀念主張與設計運動,自然而然就形成一棒接著一棒的-設計接力賽,雖說觀諸自然生態循環,總是脫離不了「一代新人換舊人」的現實,但是難能可貴的是-新舊設計協會與設計名家薪火傳承的運作尚稱圓滿順暢。二是小小的-同時并存許多不同專業領域甚或是同質性的設計社團,但是各個視覺設計相關協會卻能和諧共生,甚至跨界相挺共同為促進-設計的全面發展而攜手并進,但是這同時也是國際設計友人所關心的重點──為何不集中資源,發展出具有整合性的共同組織?三是擔任-設計社團的負責人,如變形蟲設計協會的王行恭、臺北設計家聯誼會的蘇宗雄、中華-美術設計協會的何清輝、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的程湘如、-海報設計協會的柯鴻圖等人,由於各自除了具有專業的設計實務經驗之外,并且曾在不同的設計團體擔任要職投注心力,其服務貢獻的長度或廣度也比較他人更為投入,這種「知行合一」的人格特質,相對地出現了更多優秀的作品。
配合「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下之「文化創意產業」,經濟部商業司針對設計產業相關推動擬定「提升商業設計計畫」,并在人才培育、設計輔導、宣導推廣規畫了不同的策略方向;其中為了表揚推動創意、設計結合商業發展有具體成效貢獻之事蹟,做為-提昇商業設計之標竿與表率,特別於2004年首度甄選商業設計杰出人士:鄭源錦、王士朝、程湘如、林磐聳,以及廣告創意杰出人士孫大偉、王念慈、何清輝; 2005年甄選商業設計杰出人士:楊宗魁、柯鴻圖、陳俊良、林俊良,以及廣告創意杰出典范賴東明; 2006年甄選商業設計杰出人士:王行恭、游明龍、黃添貴; 2007年甄選商業設計杰出人士:劉開、李明道、涂以仁;經由本次計畫,政府部門總算給予-設計家應有的肯定與尊嚴,更藉此建立起設計家的社會地位,政府已經把設計的價值從商業效益的基本能力提升到尊重人格本質的深層意義,至此-設計可謂是從「商業與物化」轉為「藝術與文化」的嶄新視野。
視覺設計的版圖
如同-在國際的-情勢一樣,-視覺設計在全球設計的能見度頗為低沉;雖然有了少數的設計家在國際競賽榮獲佳績、受邀參與國際設計會議發表演講,或是擔任國際設計競賽評審,但是就一個完整成熟的設計產業而言,還有許多改善的空間去建構一個正向循環發展的優質環境。尤其是面對數位時代的來臨,傳統的工具技法與傳播溝通的介面形成顛覆性的改變,加上面對全球化的發展以及中國市場的崛起,-的視覺設計是否在此轉型的時機找到自己面對未來競爭的利基?
就設計產業「服務供需」的面向而言,面對數位時代的來臨,-的資訊產品在全球經濟發展與產業分工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尤其是在硬體技術研發、生產制造具有領先全球的主導地位,也因此產生許多國際品牌代工生產的大型廠商,并且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是就設計產業的整體供應鏈而言,以生產制造的代工廠商比較不如擁有自有品牌的企業需要視覺設計服務,因此就-產業與設計服務的資源互動機制而言,較難產生在全球設計舞臺的國際級大師;反觀-尼康(NIKON)與龜倉雄策、美國IBM與保羅?任德(Paul Rand)、德國百靈(BRAUN)與奧托?艾歇(Otl Aic-er)等優秀的案例,都是設計名家與國際知名品牌長期合作而相互促進成長的結果,或許正可以提供-企業在發展自我品牌時可以參考。尤其是-資訊產業從過去扮演委托生產制造的角色轉型的過程之中,一些具有先見之明的企業與品牌如acer、BenQ、Asus等,紛紛都在國際市場開創自己的品牌形象,正是提供-本土設計家攜手并進、共創未來的大好機會。
再就設計產業「文化主張」面向而言,過去-視覺設計的專業學習、技術能力、產業發展都是遵循西方設計的歷史內容 、價值評估、作業模式等定義標準所獲得的知識概念,也就是說過去-設計是西方強勢設計主張之下的「跟隨者」角色,所有的設計成果都是在此規范之下去評價演繹;但是面對全球化經濟發展與多樣性的多元文化觀點,再加上中國市場的新興崛起,國際企業與商品面對市場行銷的消費對象,必須充分考量消費者特殊的生活文化與圖像符碼的意義,而無法將原本既有的視覺設計或廣告語詞原封不動的移植過來,因此必須針對特定的對象量身打造。這個市場機遇正好提供了-扮演「定義標準」與「文化主張」的可能性,或許是-從另類觀點去建構一份設計版圖的機遇。
面對全球設計產業發展與相互激烈競爭之下,-如何在國際設計版圖去擴張地盤,確實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中文關鍵字:平面設計 , 設計協會 , 設計運動 , 視覺傳達設計
英文關鍵字ICOGRADA , JAGDA
參考資料 林品章。2003。《-近代視覺傳達設計的變遷:-本土設計史研究-5-1990之共進會、展覽會、博覽會以及設計相關活動》。臺北:全華科技圖書。林磐聳。2006。《-藝術經典大系:視覺設計卷》。臺北:藝術家。 賴建都。2002。《-設計教育-與演進》。臺北:龍溪圖書。 T-ornton, Ric-ard S. 1991. Japan Grap-ic Design. London: Laurence King Ltd.
下一篇:國家文藝獎建筑類獎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遠東建筑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