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這個時期進入了封建的社會形態,傳統的神權意識受到挑戰,獸面紋不再成為母題紋飾的獨立地位,開始衰弱而依附拎細小的蟠虺紋,構成象征的獸面,甚至與鳥紋演化為S形、三角形等回旋的幾何云紋,原來的凝重,威嚴的青銅器不見了,呈現的是華麗精美的風格。
四川涪陵出土的戰國(西元前475-221 年)錯金蟠虺紋編鐘呈現出青銅樂器的金碧輝煌,這十皿枚編鐘為方形短鈕的角鐘,鑄有虺紋(傳說的一種蛇),另外還有十四個戰面截釘配上十四枚編鐘的方鈕,以及作為鐘架裝飾用的四個中空的-飾件,以猛獸怪鳥作為鐘磬架的飾物,有美觀及避邪之雙重功用,另節探討之。
春秋戰國之前,青銅器為天子所未有,其后天子地位不再,諸侯各自為政,爭相競富,有花巨款造鐘,甚至因鑄鐘而破產的記載,可見青銅樂器在當時諸侯心目中的地位。在其墓葬中有極多之陪葬銅器,以湖北曾侯乙墓的編鐘最有名,六十四枚編鐘之造型、裝飾與發音之結合,令人嘆為觀止。鐘的截面為橢圓形(合瓦形),正面呈梯形,符合了上節所淡的黃金分割律的形式美,由于這種造型,使編鐘可以放出兩個不同的基音頻率。而乳釘紋(枚)不僅是做為一種增加變化的、高起的點,顯現了層次感的紋樣,而且在聲學上有便音色變純,避免了鐘聲疊混與不諧和音產生的作用。在編鐘的鼓,篆部是以蟠螭紋及蟠虺紋為主要紋飾,蟠是纏繞疊壓,螭是無角山龍,它們組成盤由鐘結、穿繚繞的紋樣,呈現出主體鏤空花紋的效果。
用于懸掛編鐘、編磬的木架─樂懸(橫梁稱簨,立柱稱虡)造型美觀,刻畫有獸紋或以猛獸之形象盤旋于其上,兼有保護及鞏固的雙層作用,是先民圖騰信仰的形象化。 戰國初期齊國的官書,中國第一部工藝技術書作(贏者)、飛禽(羽者)及龍蛇(鱗者)過合作樂懸之飾,大部份的鐘懸都是以龍首作為橫梁兩諯之雕飾,因龍具有很大的神力,被先民作為信仰的圖騰。在曾侯乙建鼓鼓座,呈現了雕龍糾結盤繞的強烈動感與超自然神靈的勃勃生機,曾侯乙編磬的磬懸,上層的橫梁兩端是以龍首為飾,而直立的雙柱則是兩雙長頸之怪鳥。戰國時代有不少樂懸是以鳥為飾或為柱,可以追溯到遠古的祥鳥信仰,拜鳥族以鳳為尊,鳳乃集美麗、和平、繁榮于一身,故以鳳為架的虎座鳥架鼓甚多。虎座鳥架甚。這種以鳥獸為鐘磬架之裝飾,除了美觀,應兼具避邪及保護之作用。
《考工記》談到了虛實相生的裝飾美學,將樂懸上的造型及刻畫所觸發的審美聯想與樂器發出的聲音結合起來,它是這么記載的:虎豹「任宜重,大聲而宏,則于鐘宜」;鳥類「恒無力而輕,其聲清陽而遠聞,于磬宜」;龍(虎豹)捕捉吞噬之時則「必深其爪,出其目,茍撥爾而怒,且其匪色,必似鳴矣」直作鐘簨舉羽類為例,嘴巴尖銳,口唇張開,眼睛細小,頸項細長,軀體小而腹部不發達,像這樣形狀的稱為羽類。它們常顯出輕捷而力氣不大的樣子,聲音清陽而遠播,與磬相宜。所以這類動物作為磬虡的造型,敲擊懸磬時,好像磬虡發出聲音來似的。從其中的審美意義來看,鐘磬發聲屬「實」,人們聽到的鐘磬之聲后,仿佛聽到由柱上刻畫的鳥獸的鳴叫,屬「虛」,是人們在審美過程中的一種想像。
下一篇:靳萍萍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蒙娜萬娜”乃“裸體版蒙娜麗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