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這個時期分為宮廷和文人的上層風格,與民間的圖案藝求。流行和衍襲于文人士大夫中間的圖案在強化社會上層的審美趣味,進求緊細精美。而流行于市民及農民之間之圖案,則反映了社會下層民眾心理與審美趣味,呈現出清新、質樸、簡煉、活潑的風格。紋余多為花卉、鳥哭魚蟲及人物,完全由幾何紋構成者較少。民間美術制品上的圖案樣,如〞五谷整登〞、〞福壽如意〞等表達了民眾的意愿,帶有鮮明的世俗化意義,(以上引用自鄧福星〈中國傳統圖論綱〉一文) 。
清代排簫的金碧輝煌圖案-清代排簫其木架外殼髹朱漆,描繪金龍,呈現了宮廷細膩與富麗之風格。
中國傳統圖案中,包含了原始觀念、宗教觀念、自然觀念、吉祥觀念,以及等級與道法觀念等,鄧福星認為(1994,頁25)。
原始觀念,一種多重意義的混沌觀念,是遠古人類原初思維之產物。出現在原始彩陶中的花葉紋、家畜的造型和紋飾,以及農耕用的石器,都顯示了原始先民的農耕意識。當時的先民對于外界自然,都以為有神靈而教畏之,在黃河中上游彩陶上的鳥紋、魚紋、人面紋,以及下游鳥的造型及紋飾等等,可能都有存在崇拜物的意識。在商周青銅器、玉器上的獸面紋和獸的造型,反映了一種將超自然的力量賦予想像中動物身上的觀念。秦漢時期,在漢畫像石,墓室壁畫中的圖案,多為伏羲、女媧、東王公、西王母,以及規矩、日月、芩韋與各種奇禽異獸,這些圖案,出自遠古的神話傳說,原始宗教觀念的延續與發展。社會等級的不同以及貧富間的差異,顯示了陶器,商周青銅器在造型上的不同,呈現了社會等級的觀念。這種自然觀念、社會等級觀念以及其他的混沌觀念,構成了原始觀念。
宗教觀念,來自佛教、道教、-教以及其他宗教,以佛教為主。佛教在魏晉南北朝時得到發展,至隋唐時達到頂峰,兩宋后漸衰。流傳與發展了很長的歷史時間。
在敦煌石窟中的繁復華麗的藻井,似云氣似波浪的火焰紋背光邊飾、飄帶舞動的伎樂天,以及其他的石窟、各地的宗廟建筑、寶物造型與紋飾、佛像等等,都蘊含著濃厚的佛教觀含。道教中的神仙、神化的歷史人物,以及各地的道觀建筑,也都呈現了道教的觀念。包括佛、道以及其他各種宗教,其宗教觀念都呈現在相關的宗教圖案中。
自然觀念,即在歷史中形成的對自然影物、天象及動植物的總體觀念。魏晉以后,由于山水詩與山水畫之興起,自然觀念有增強之趨勢。唐代起,圖案中現實自然的成分漸多,到了宋代,在圖案中亦具有相當多的現實自然因素,自然與人間的和諧統一關系產生了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還有諸如在山水畫中的對自然的贊頌等等。逐漸的,鳥獸魚蟲、山川草木的自然題材被人格化與社會理想化,而轉化為吉祥觀念了。
吉祥觀念,是指某些動物、植物以及圖樣被作為吉祥象征或符號的一種觀念。它所依附的物象包括了夔、龍、鳳凰、麒麟等神話中的動物,漢字福壽喜及紋樣等形紋、以及魚蟲等動物與牡丹等植物,以象征或諧音、借字等不同方式來表達吉祥觀念。
等級與道法觀念也反映在各個時期。等級觀念為區別不同的社會身份或擁有的權勢,在服飾、居處,用具等的造型與色彩上所作的規范,例如清代皇室與民間在器物上所用的顏色不同。圖案中的道法觀念,如在臉譜、-、偶戰等的造型中依其忠貞、奸詐等等的道法價值而有所不同。
這些觀念反映在歷代的圖案中,在樂器的裝飾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呈現。
下一篇:相和歌與民間音樂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商周時代樂器裝飾藝術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