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9世紀各種交通系統(如鐵道、航運、通信等)快速發展,大大縮短空間距離,但原本各個地方時(local time)不相統屬的現象因此衍生出許多生活作息、交通安全的問題。1884年10月,23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華盛頓召開「國際子午線會議」(The International Meridian Conference),確立以通過英國皇家天文臺(Royal Observatory in Greenwich)之經度為零度(Prime Meridian)、每15個經度為一時區及全球劃分24個時區的全球標準時間制度(Greenwich Mean Time)。日本是唯一參加會議的亞洲國家,并在1888(明治21年)年宣布采用此一制度。1895年12月27日以敕令第67號,規定日本帝國之標準時(東經135度)為中央標準時間,殖民地臺灣、澎湖群島、八重山及宮古群島,以東經120度之時間為準,稱為「西部標準時區」,較日本晚一個小時,該令自1896年1月1日起實施。
標準時間制度的另一個涵意,則指由國家所統一制定的標準時間制度。此一標準制度的作用有四:(一)協助新交通系統的運作;(二)規范政府、教育部門的行政規律與效率;(三)與工業化過程中各生產單位規范其生產流程和工序并計算工資,(四)作為一個國家是否具有進步文明的象徵?;哆@些因素,日本國內及臺灣均以政府部門為核心,大力推展,透過學校教育深化民眾對於此一制度的認知和操作。例如殖民統治的最初20年間,規定正午時間發射「午炮」以提醒人們校準時間;又如臺灣總督府於1921年(大正10年)起推展「時間紀念日」(時の記念日)活動,宣揚民眾守時、惜時的價值觀。
此外,由於采用西方歷法,日常生活增加了一種以「星期」為周期的全新計時單位和生活節奏,并在往後成為影響臺灣社會生活作息極為深遠的時間單位。經過51年不斷的操作,標準時間制度已逐漸深入社會各階層,成為戰後臺灣社會生活規律極為重要的基礎。
中文關鍵字:國際子午線會議 , 英國皇家天文臺 , 午炮 , 時の記念日 , 星期制
英文關鍵字The International Meridian Conference , Royal Observatory in Greenwich , Noon Gun , Toki no Kinenbi (anniversary for the Invention of Japanese Clepsydra) , Weekly Cycle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