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二元經濟(Dual Economies):是指經濟從完全依賴于農產品的生產狀態向生計農業部門與現代工業并存的二元狀態的轉變。
即一個社會的經濟和人口劃分為工業和農業兩大部門,這一過程的實現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是在物物交換的自給自足經濟中引入貨幣經濟,其發展取決于貨幣經濟的擴展,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二元結構逐漸轉化為一元。
二元經濟的生產方式分為兩種:
傳統部門:“維持生計”的產業。自給自足的農業及簡單的、零星的商業、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很低,邊際勞動生產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練勞動的工資極低,在該部門存在大量的隱蔽性失業,但容納著發展中國家的絕大部分勞動力。現代部門:使用再生產性資本謀取利潤。技術較先進的工礦業、建筑業、近代商業、服務業、容納的就業勞動力較少,勞動生產率較高,工資水平較高,在傳統部門的工資之上。補充
二元經濟的發展:
“二元經濟”最初是伯克(Booke,1933)提出。他在對印度尼西亞社會經濟的研究中把該國經濟和社會劃分為傳統部門和現代化的荷蘭殖民主義者所經營的資本主義部門,他當時的研究僅僅限于對二元經濟的一種單純的描述。1954年劉易斯發表了一篇著名論文《無限勞動供給下的經濟發展》,刻畫了后起國家存在的二元經濟特征。劉易斯模型包含了以下兩種含義:
認為現代城市部門的資本積累能帶來固定比例的勞動力就業的增長,意味著不存在勞動力節約型的技術進步,資本積累越快,創造的就業機會增長也越多;認為農業只是工業化中的一個消極部門,忽視了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忽視了農業發展與工業發展之間的關聯。這兩點大大地削弱了該模型的現實意義并且也是后人對其批判的主要依據。
拉尼斯、費景漢對劉易斯模型進行了改進,他們認為因農業生產率提高而出現農業剩余是農業勞動力流入工業部門的先決條件。他們把勞動力向工業部門的流動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類似于劉易斯模型。第二階段工業部門吸收那些邊際勞動生產率低于農業部門平均產量的勞動力。此時,勞動力的邊際產量為正值,他們向工業部門的轉移導致農業部門的萎縮,從而農業向工業提供的剩余減少,農產品供給短缺,使工農業產品間的貿易條件轉而有利于農業,工業部門工資開始上漲。第三階段是經濟完成了對二元經濟的改造,農業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農業和工業工資都由其邊際生產力決定,農業與工業間的勞動力流動完全取決于邊際生產力的變動。經過改進后的模型更準確反映了二元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和自然演進過程。
提示
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特征及差別表現如下:
戶口和身份差異:中國人口分為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城市人為非農戶口,農村為農業戶口。農業戶口的人不能隨便向城市遷移戶口。經濟成分差別:城市人口多屬于國有經濟,農村人口基本上屬于集體經濟或個體私營經濟。社會保障和醫療福利方面的差別:城市人享有社會保障并可以享受到各種社會公共設施[如大學、醫院、圖書館、劇院等]的方便。農村人缺乏社會保障,并且難以享受大城市所有的公共設施福利待遇,缺醫少藥,缺乏教育,文化落后。收入與消費方面的巨大差別:從事工業勞動的人口由于其產品具有相對的高附加值,因而其收入要高于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口,城市消費和儲蓄也要大大高于農村。生產方式和勞動條件的差別,居住環境與生活條件和衛生條件的差別:中國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的比率1978年為2.36,1985年下降到2.14,1987年擴大到2.38,1995年擴大到2.79,2000年估計為3.2。世界上多數國家的城鄉收入比率為1.5,超過2的極為罕見,但我國現在竟然超過3甚至4。如果加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實物性福利,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實際收入的比率應該在4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