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根據行政院官方新聞稿顯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基礎是在平等互惠和循序漸進的各項原則下進行。以臺灣立場而言,該協議不僅保障臺灣農業、傳統產業及各類型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也顧及兩岸經貿關系進行。最重要,該協議讓臺灣進入亞太及世界經濟體系。臺灣官方政府在兩項協議通過後,將積極修訂海關進口稅則、種苗法、商標法及專利法等法律條文及各式草案,并對政策面完成行政措施的檢討修正。除此,官方於沖擊產業的轉型與救助,也積極研議相關措施。
至於其他負面疑慮方面,臺灣官方政府也積極解釋溝通。例如在野黨質疑兩岸簽訂ECFA會讓臺灣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行政院則透過各項書名資料,統計數據顯示: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後,臺灣產業會在兩岸;甚至全世界更有其競爭力。相對之下,更可創造臺灣境內更多就業機會。
政府認為,協議生效後,其真相是會真正改善臺灣失業狀況且可創造更多稅收。兩者利多現象產生後,則以此為基礎,增加臺灣社會福利支出。行政院認為,假使不簽ECFA,則會因為稅率差異等因素,讓臺灣產業更沒競爭力并且產生更多出走情勢。在勞工大量失業,政府無稅收情況下,不簽ECFA反造成富者趨貧,貧者愈貧。
在個別產業方面,臺灣行政院均有簽訂協議後的產業規劃描述。例如在保險業方面,未來臺灣保險公司集團資本額達到50億美元,且在臺灣當地營業30年以上,於中國大陸設置保險代表處2年以上者,就可獲準進入大陸市場。
總體言,行政院認為簽ECFA後可做到一幫、二不、三要,即「幫助人民做生意,提升臺灣競爭力;不增加開放大陸農產品,不開放大陸勞工;要關稅減讓,要投資保障,要保護智慧財產權」,其最高遠景是「壯大臺灣、連結亞太、布局全球」,終極目標則是大幅度提升臺灣競爭力。
英文關鍵字ECFA
參考資料
下一篇:什么是基尼指數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中國中產階級的標準是什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