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一個面積36,000平方公里的島嶼。地質上,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帶;氣候上,是全年高溫多雨的熱帶、副熱帶季風氣候,在內、外營力長年累月的作用下,山脈的分隔與河流的切割造成-形成許多碎裂的空間,在歷史的時間之河下,提供不同政權、不同族群擁有各自不同的發展空間。
-依政權的移轉,大致可以分為5個時期,分別為荷蘭、鄭氏、清領、日治、中華-時期,歷史地理大致以前4個時期為主要的關注焦點,每一個時期的土地空間拓墾程度為何?區域發展的助力和阻力是什麼?行政權力與在地族群如何相互扣連?國際局勢如何影響-區域的變化?這都是-歷史地理所要處理的重要議題,這使得歷史地理學雖然與歷史學使用同樣的素材,卻因為關注-的空間、區域、地方等不同尺度的發展狀態,而與歷史學研究有所差異。
由於歷史研究著重「史料」的推論與建構,在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未占有-之前,目前僅能從少許的文獻得知,一位蘇格蘭-衛?萊特(David Wrig-t),曾於17世紀40、50年代來到-,依其所見,當時的-可略分為11區,其中第三區為大肚王(Keizer van Middag)所轄有,位於臺窩灣(今臺南安平)西北方Patientie溪(今大甲溪)之南,這位王統治17個城,其中最大的城Middag(今臺中大肚)是王的首府及居住的地方。大肚王曾管轄27個城,不過其中10個已脫離,當他外出時有一、二位隨行者;他不允許-徒住在他的轄區,通譯不準學習他的語言,僅準許他們可以在轄區通行往來。這個記載證明在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未來-之前,-已有部分族群擁有區域性的空間管轄權力,但受制於-破碎的地理環境,在空間移動能力未有所突破之前,難以建立一個全島性的部落。
1624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搶奪澎湖作為貿易基地失敗後,移轉到大員(今臺南安平)建立第一個現代行政機構,以此為核心開始向四周的原住民番社擴展其行政力量,并透過經濟誘因、-征討等方式,逐漸連結各地的行政關系,在大員定期集合各地長老召開「地方議會」,以檢驗與部落空間的連接性,進而在1-4年將-劃分為4個地方集會區:即北路地方集會區(大員以北)、南路地方集會區(大員以南)、東部地方集會區(今臺東地區)和淡水地方集會區(北-區域),這是-最早的行政區域劃分。
1661年(永歷15年)「國姓爺」鄭成功基於-需要,率軍東征-,經過8個多月的時間,熱蘭遮城不堪長期的圍困,終於在1661年底投降,完成-第一次的政權轉移。鄭成功占有熱蘭遮城後,進行行政區的調整,在普羅民遮城設承天府,名為東都,并以新港溪(今鹽水溪)為界,以北稱天興縣,以南稱萬年縣;鄭成功逝世後,其子鄭經即位,於16-年重新調整地方行政區劃,改東都為東寧,改2縣為2州,并設南路、北路與澎湖3個安撫司,此地方行政制度延續至鄭氏末期未再更易。
1683年(康熙22年),清將領施瑯率軍攻打澎湖,在承天府接受鄭克塽的投降後,鄭氏勢力正式遭到瓦解。-地位受到「主留」與「主棄」的論爭,直到施瑯上《陳-棄留利害疏》後,1684年清政府將-收歸版圖,并正式設置郡縣,起初設立-府,隸屬於福建省,并沿襲鄭氏時期的承天府、天興州、萬年州的空間范圍,略加調整,改設-、鳳山、諸羅3縣,如此1府3縣制的行政空間范圍,大致維持近40年,直到爆發第一次的大規模民變──朱一貴事件以後,開始有策略性的調整。
朱一貴事件發生於1721年5月,朱一貴起初進攻鳳山縣,後向北-府城,-的地方行政組織數日遭到瓦解的命運,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命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南澳總兵藍廷珍,於5月由澎湖進兵,至6月-府城,共計7天,但余黨卻歷2年才完全平定。此事件引發諸羅縣轄域過大的疑慮,遂在1723年(雍正元年)以虎尾溪為界,以北增設彰化縣、淡水廳。
1727年,清廷應閩浙總督高其倬之請,原附屬於-縣的澎湖,增設澎湖廳;173 1年,彰化縣再析分為二,以大甲溪為界,以南屬彰化縣,以北至雞籠(今基隆)均歸淡水同知管轄,移駐竹塹(今新竹市),因此大甲溪以北區域,正式設官分治,淡水廳由分防廳變成屬廳,從此-府下轄的「4縣2廳」正式運作。
相對於諸羅縣分設彰化縣與淡水廳,噶瑪蘭廳的出現,顯示清政府在-島上有效治理范圍的擴張。1807年(嘉慶12年),到噶瑪蘭拓墾的-即有諫請納入版圖,1812年,清廷以「據鎮、道、府議請設立管理民番糧捕通判一員,作為該地印官,駐劄地處適中之五圍地方」,增設噶瑪蘭廳,屬-府管轄,至此-府轄有4縣3廳:鳳山縣、-縣、嘉義縣(因林爽文事變,自諸羅縣更名)、彰化縣、澎湖廳、淡水廳、噶瑪蘭廳。
1874年(同治13年)發生牡丹社事件,清廷為防范國際社會覬覦-,遂再細分與新增地方行政區,以大甲溪為界增設臺北府,於是以南的-府下轄5縣3廳(恒春、鳳山、-、嘉義、彰化5縣及澎湖、卑南、埔里社3廳),以北的臺北府下轄3縣1廳(淡水、新竹、宜蘭3縣及基隆1廳),這次的調整改變了近190年以臺南為中心的地方權力空間。
1884年(光緒10年)清法戰爭爆發,雖然戰場僅及基隆、臺北一帶,然而這場戰爭卻令清政府的戰略構思有了新的思維,那就是獨立建省,以捍衛東南海疆,經幾番行政作業,1887年-建省,并劃分為4個區域,分別是:北-為「臺北府」下轄淡水縣、新竹縣、宜蘭縣、基隆廳;中-設「-府」下轄苗栗縣、-縣、彰化縣、云林縣、埔里社廳;南-設「臺南府」下轄嘉義縣、安平縣、鳳山縣、恒春縣、澎湖廳,而東-設「臺東直隸州」治理,如此-4個分區的空間概念形成,一直延續到現在。
-4年,清政府與-因為朝鮮問題引發甲午戰爭,戰敗的清政府派李鴻章赴日議和,於-5年4月17日在-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春帆樓簽訂條約,其中第二款:「將管理下開地方之權并將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與-。」其中包括-與所有附屬島嶼,從此一場原本與-無關的戰爭,讓-脫離大清帝國的管轄。
-政府領有-後,-總督府成為最高行政機關。初期由於面對地方上的大小-事件,使得在地方治理上一直處於摸索的階段,反應在行政區上就是不斷地調整,但大體依循清政府3府1直隸州的地方空間規模,到了1901年(明治34年),總督府廢止縣及辨務署,於總督府下設「廳」,一清政府既有的行政區劃,改設為20廳;到了1909年,監於20廳的實施,在行政組織上過於龐雜,精簡為12廳。
-8-1904年,-總督府繪制《-堡圖》,是-最早使用現代制圖技術繪制的地圖,以二萬分之一的比例尺,和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現代地圖方位,地籍圖上縮繪聚落田地,詳實呈現當時-各地的自然與人文地貌。透過《-堡圖》的運用,使得-歷史地理的研究有了精確的地方空間依據,成為進行相關研究非常重要的基礎工具。
1920年(大正9年),受到-「大正-期」的影響,-總督田健治郎基於「內地延長主義」欲提升-的地方治理權限,廢除西部原有的「廳-支廳-街莊」,改采「州-郡-街莊」-制,新設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5州,但東-基於特殊考量未放寬地方權限,仍稱花蓮港廳、臺東廳,5州2廳成為-治理-後期的地方行政區劃。
從行政區劃的演變可以得知,-歷史地理的發展,除了立基在自然環境之上,政權的移轉是形塑地表空間的關鍵性因素,透過地方行政空間移轉的研究,除了了解國家機器治理-的統治理念,更可以清楚發現-區域差異的來源,這是歷史地理學從時間跨度所建構的區域觀點。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