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壹、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一、緯度
-本島位於北緯22°-24°。由於緯度低,且南北緯度差距小,因此全年太陽照射角度大,輻射強、氣溫高,平地年平均氣溫為23.6℃。北回歸線橫跨地區,從東而西經過花蓮、嘉義和澎湖3縣。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約25℃,冬夏溫差較小,屬於熱帶氣候;北回歸線以北冬夏溫差較大,屬於副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約22℃。
二、海陸分布
由於海洋比熱較大,溫度變化較為緩和,且能以對流方式將表層所吸收的能量傳送到較深處而加以儲存,又可以利用蒸發作用減緩溫度的上升,因此當夏季太陽輻射較強時,海洋溫度上升得比陸地慢,而呈現較為低溫的狀態;相對地,陸地溫度較高,成為低壓中心所在,於是空氣自海洋流向陸地。反之,冬季時,比熱較小的陸地溫度下降得較為快速,使其上方的空氣變得冷重,而發展出冷高壓,空氣由陸地吹向海洋,因此形成冬夏風向交替變化的季風。
-位於全球最大-歐亞-和最大海洋太平洋的交界處,深受亞洲季風的影響。夏季來自海洋的氣流,被出現在中亞地區的低氣壓中心所吸引,以反時鐘方向吹向陸地,其中部分來自南半球的氣流在越過赤道後,因受地球自轉的影響形成西南風,成為-夏季的西南季風。冬季中國-北方發展出強烈的冷高壓,氣流以順時鐘的方向向外流出,當抵達-時,形成影響冬季氣候最重要的東北季風。
三、地形
-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接處,菲律賓海板塊自東南側不斷擠壓的結果,使得-形成南北狹長,中央高聳的地形,總計海拔500公尺以上的山地約占全島面積的一半,約有二百多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最高的玉山高達3,952公尺。從東而西,在短短幾十公里的距離內,從海平面陡升至將近三、四千公尺的高度,使得山地氣溫的垂直變化遠大於平地的南北氣溫變化,平地年平均氣溫約23.6℃,玉山山頂的年平均氣溫僅3.8℃。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峰,冬季可見積雪。
位於-島中央,縱貫南北的數條山脈,將冬季帶著濕氣的東北季風阻擋在東側迎風坡面而形成地形雨,降低濕氣抵達西南平原的機會;夏季時來自南方海洋的暖濕西南季風則在山脈西側順著山勢上升,降下地形雨。
由於地形影響云雨的生成,使得-各地年日照時數有所差異,平地部分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00小時,但山區日照明顯較低。一般而言,北部及東部的日照時數少於中南部,北部和東部年平均約700-1,500小時,中部的臺中年平均為2,454小時。南部的臺南達2,619小時,居全省之冠,北部的宜蘭、基隆、蘇澳僅1,200-1,400小時;至於中部山區則平均小於1,000小時。
四、洋流
洋流的溫度影響其上方氣團的特性。當洋流溫度較沿岸陸地高時,周圍的空氣透過熱量的交換而升高溫度,并因海面蒸發而增加其水氣含量,使緊鄰的海岸地帶較為暖濕。反之,當洋流溫度較低時,不但會降低上方空氣的溫度,也可能發展出逆溫狀態,降低沿岸地區降雨的機率。
-附近最顯著的洋流系統為夏季從南向北流經花東外海的黑潮。由於其源自低緯度的海洋水面,屬於暖流,溫度高於其所流經的海岸陸地達2℃以上。-位於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附近,全球其他與-緯度相近的地區,長時間籠罩在此種高氣壓之下,若非乾燥,即為半乾燥;但是-因為四面環海,并且受到黑潮暖流的影響而有較多的雨量。此外,屬於寒流性質的中國沿岸流在-西側-海峽中,自北而南沿著-海岸流動,造成-東西岸冬季氣溫的差異。例如臺東成功與臺南的1月份平均溫度分別為18.8及17.4℃,相差超過1℃;而緯度相似的宜蘭蘇澳與福建省的廈門,溫差更高達3.6℃。
貳、-的氣溫和降水特徵
-的緯度低,日照充足,平地年日照時數為2,100小時,但山區云量較多,平均小於1,000小時。平地年平均氣溫為23.6℃,月均溫高於20℃的時間長達8個月,6-9月最熱,平均氣溫可達27℃以上;12-2月為冬季,平均氣溫在15℃以上,由於受到-和海洋的雙重影響,最低溫發生在1或2月份,平均最低氣溫高於11℃。北部年平均氣溫約22℃,南部約25℃,兩者的夏季溫差不大,但冬季溫差可達5℃左右。
平均而言,氣溫由平地往高山遞減,北部地方山地每升高海拔100公尺,氣溫約降低0.6℃;中南部地區每升高海拔100公尺,氣溫約降低0.5℃。阿里山7月份平均氣溫為14.1℃,1月份平均氣溫為5.5℃;玉山7月份平均氣溫為7.5℃,1月份則為-1.6℃。
-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約為世界平均降水量的3倍。山地降水量多於平地;中部山區年平均降水量約在3,000毫米左右,平地約1,800毫米,北部基隆年平均降水量可達3,600毫米;東部平地較西部多,前者約在1,500-3,000毫米,後者以大甲溪以南、曾文水庫以北的嘉南平原中西部雨量最少,約在1,100-1,300毫米。局部有利於氣流匯聚舉升的山區,如基隆河上游、蘭陽溪流域及大武山等,年平均雨量可達5,000毫米以上。
冬季除了北部和東北部雨量稍多外,其他地區雨量稀少;一般而言,78%的雨量集中發生在5-10月之間,以梅雨和臺風為最主要的降水來源。受到季風和地形的影響,各地降水量的分布差異頗大;東部雨季雨量約占79%;西部地區愈往南,雨量的季節分布愈不平均。北部雨季雨量約占60%,中部約占78%,南部則高達90%。
參、-各季的環流系統與氣候特徵
在上述各因素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季風環流主導-各地的氣候特性。冬季主要為東北季風,夏季則為濕熱的西南季風。隨著盛行風向的季節變化,影響-地區天氣的氣團、局部環流和天氣系統也出現明顯的變化。冬季以乾冷的-氣團為主,夏季則以濕暖的海洋氣團為主。-的四季變化雖不如中、高緯度地區分明,但在各大氣環流系統的消長變化過程中,各季仍顯現一些獨特的氣候特徵。
一、冬季(12-2月)
由於太陽正射地球的緯度隨著季節變動,使得地球的主要氣壓系統也在冬夏發生變化。深冬季節,西伯利亞內陸發展出威力極為強大的高氣壓系統,將其乾冷的氣團勢力伸展到-,成為控制-冬季天氣的要角。由於-的緯度較低,受到-冷氣團影響的程度與冷氣團發源地的高壓強度密切相關;當高氣壓系統的強度增強時,冷空氣往外推進,形成鋒面南下,東北季風強盛,氣溫下降。
原本乾冷的-氣團在經過暖海面時變性,增加濕度,在抵達-後順著山勢舉升,在東部及北部山區形成地形雨。由於氣團攜帶的濕氣有限,除了東北部山區下豪大雨的機會較高外,其余北部山地多呈現細雨綿綿的天氣形態。東北季風所攜帶的水氣,通常在迎風的中央山脈東側山地即釋放殆盡,使得處於背風側的-西南部降雨機率相對極小。
冬季全臺的平均降水量約為380毫米,只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15%,為四季中最乾的季節。但是苗栗以北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迎風面的山區和基隆、宜蘭等地,降水量都超過1,000毫米,與南部約60毫米的平均降水量,差距達16倍之多。
由於蒙古或西伯利亞冷氣團的強弱呈現周期性的變動,平均每周有一鋒面抵臺,造成全臺氣溫下降。不過東北季風在越過山脈後,因為空氣的絕熱增溫作用,使得背風的中南部地區氣溫較北部高出5℃左右。一般而言,全臺最低溫經常出現在淡水或嘉義,前者乃因在東北季風最盛時首當其沖,迎向南下侵襲的冷氣團;後者乃因位於空曠的平地,加上冬夜晴朗無云的天空,有利於地面長波輻射的散溫作用而造成。
二、春季(3-5月)
冬末春初之際,西伯利亞的冷高壓發展深厚,阻礙高空西風的北移,迫使其往南與地面的東北季風幅合。寒冷的東北季風潛入暖濕的西風之下,將其抬升而造成高空鋒面,并成云致雨。一般以2-4月連續4天以上的降雨為春雨,雨量與東北季風密切相關。-地區春季的平均降雨日數為41天,其中東北部迎風面的基隆、宜蘭等地有57天,北部地區50天、東部44天,南部最少,僅有21天。全島春季雨量約為550毫米,占全年雨量的1/5左右;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區和中部山區,其中阿里山的降水量約達900毫米,為全臺降雨最多的地方。降水量愈往南愈少,最南端的恒春約只有二百多毫米,明顯呈現北濕南乾的分布形態。各地春雨占年雨量的比例不一,北部基隆一帶,約占全年25%,僅次於冬雨;臺北附近則約占20%,略與梅雨相當;東北部宜蘭和東部花蓮的春雨僅占全年平均降雨量的15%左右。
由於-冷高壓余威仍在,氣溫偏低,-平地的平均溫度約為23℃,但南北部的溫差達3-5℃,阿里山、玉山等高山則比平地低約10℃左右。此時來自南方的熱帶暖濕氣流已逐漸增強,隨著冷高壓強度的變動,冷暖氣團交互進駐,不但經常在兩者交鋒處出現綿綿細雨,氣溫的變化幅度也是四季中最大的。到了春季末期,南方來的暖氣團更為穩定強大,與北方的冷氣團勢均力敵,常發展出滯留鋒面,而進入梅雨季。
三、夏季(6-8月)
每年5、6月春末夏初時,-冷高壓強度降低并逐漸往北退縮,相對的,太平洋高氣壓逐漸增強往西擴張勢力,兩者在華南和-地區交會,由於彼此勢均力敵,處於拉鋸狀態,使其互動產生的鋒面在一地持續相當時間,形成滯留鋒面,帶來連續性或間歇性的陰雨天氣。這條云雨帶通常較春雨的云雨帶狹窄,并且往往在短時間內有小幅度的南北擺動。當冷空氣加強時,稍微南移,當暖空氣加強時,又往北推進,因此鋒面附近地區經常出現忽晴忽雨的天氣。又因為南北兩側空氣的溫差不大,因此不像春季冷鋒過境時,會有明顯的溫度變化。不過兩側空氣的濕度差異大,空氣不穩定,經常形成豪雨。雖然在-這種滯留鋒面發生的時間不完全與梅子成熟期相吻合,但是天氣特徵與長江地區的梅雨類似,因此仍沿用「梅雨」的稱呼。
南北氣團的對峙,加上地形的影響,使得-各地梅雨季出現豪雨的機率不盡相同。一般而言,高山地區因為氣流沿地形抬升、或因日照加熱不平均產生的上坡風,最容易發生豪雨;頻率最高的豪雨帶分布在臺南到阿里山之間,主軸呈東北─西南走向;北部地區的桃園、新竹海岸地區因為位於南方氣流繞過中央山脈後的背山輻合帶,空氣易於在該處輻合舉升,也常出現頻繁的豪雨。
梅雨季一過,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環流成為-天氣系統的主宰,此時盛行西南風,天氣晴朗炎熱。由於西南季風帶來暖濕空氣,加上白天氣溫高、對流旺盛,經常形成午後雷陣雨。
此外,太平洋熱帶洋面在春季之後經常有熱帶氣旋生成,有時進一步發展成臺風,成為影響-的重要天氣系統。熱帶氣旋和臺風生成後的移動路徑受到中尺度環流的影響,副熱帶高氣壓的位置和范圍左右其主要移動的路徑。每年4-10月是-受到臺風侵襲的季節。不過7月以前,夏季副熱帶高壓位置較為偏南,熱帶氣旋或臺風受到副熱帶高氣壓順時鐘環流的影響,通常向西北移動。此時,如果臺風形成的緯度較高,會穿過琉球群島,在中國浙江、江蘇一帶登陸。在7-9月間,臺風形成的緯度較偏南,生成於菲律賓東部海面的臺風,傾向往西北行進,經過巴士海峽而-、廣東或福建;發生在南海中部者,則傾向往東北行進,侵襲-。11月以後,由於副熱帶高氣壓系統縮減及北移,因此熱帶氣旋多半在東經130°以東的太平洋轉向北,較少-,臺風降雨機率大減。根據1958-2007年的統計資料,每年7-9月侵臺的臺風占所有侵臺臺風的76%,發生在10-12月者占12%,而1-6月侵臺者占13%。
一般而言,夏季時-全島均處於高溫狀態,南北部的溫差不大。平均降水量約為950毫米,占全年總降水量的35%以上,主要源自臺風。受到地形效應的影響,南部迎西南風的山地降水量最高,以阿里山最多,高達2,000毫米以上,降水量由南而北減少;離島的澎湖最少,約僅500毫米。
四、秋季(9-11月)
秋季時因為太陽直射位置南移,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逐漸退縮,-冷高壓則漸次往南擴張其勢力,使-再次受到兩股冷暖氣流交互作用的影響,忽而炎熱,忽而涼爽。秋季平均氣溫約24.5℃,高低溫則介於22-28℃。偶而當太平洋高壓強度增大籠罩全臺時,氣溫陡升猶如夏日,而有「秋老虎」之稱。
-秋季仍受到臺風的影響,但此時臺風路徑多半偏北,降水量則由南向北增加。11月後臺風侵臺機率大減,轉由東北季風主導降水的分布,降雨形態也從急短的驟雨轉為綿綿的陰雨,全臺平均降水量約為700毫米,低於夏季,占全年總降水量的28%。不過局部地區降水量較高,陽明山地區和東北部迎風的山地最高,前者達2,000毫米以上,占該區年雨量的42%;東北部的宜蘭和蘇澳等也有將近50%的年降水量落於秋季。中南部的降水量約僅250毫米,僅占全年降水量的14%。
肆、-的氣候類型
早期氣候學家根據一年中太陽在地球上的輻射分布特徵,將地球分成不同的氣候帶;南北回歸線(南、北緯23.5°)之間為熱帶,回歸線與極圈(南、北緯66.5°)之間為溫帶,極圈之內為寒帶。但是一地的氣候并不只受到緯度的影響,根據緯度所劃定的氣候帶中,因各地海陸分布、地形和洋流等環境的差異,存在非常不同的氣溫和雨量分布特性。根據上述各地氣溫和雨量的季節分布特徵,可將-細分成7個氣候類型:溫帶夏熱常濕氣候、溫帶夏熱冬乾氣候、熱帶冬乾氣候、熱帶常濕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山地溫帶夏熱常濕氣候及高山寒帶冬寒夏雨氣候。
伍、-的災害天氣
當一地的氣溫或雨量明顯異於平均狀態,并超過自然環境的抗壓力、農作物的生長極限或人為設施的應變容量時,即可能導致自然環境的巨變、人為設施的損壞,甚至人命的傷亡等災害。由於影響-各季的環流系統并不相同,因此各季所發生的災害天氣亦有所差異;其中以春雨或梅雨未至所造成的乾旱、夏秋臺風帶來的風災和水災、冬季寒潮所造成的寒害等比較嚴重。其次,如由強烈冷鋒所導致的冰雹或偶而發生的-,均可導致-各地居民生活上的不便甚或傳出災情。
一、臺風
一個強烈的臺風所蘊含的能量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時所釋放出的總能量,因此破壞力極強。其強風折損摧殘樹木、作物,暴雨觸發山崩及土石流,不及宣泄的雨水則淹沒農田及低洼地區,屢屢危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堪稱-最嚴重的氣象災害。
二、梅雨
-的梅雨平均雨量約為450-500毫米,占年雨量的1/5左右,為-僅次於臺風的主要水資源。當梅雨的降雨量太少時,就可能造成缺水甚至乾旱,其中又以冬、春季雨量本來就很稀少的中南部最為嚴重;若梅雨量太多,或因鋒面氣流的劇烈對流而激發冰雹或-時,也會對農作物造成重大損失。尤其當豪雨引發山崩或土石流時,更常造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
三、寒潮
當冬季蒙古、西伯利亞等地的強烈冷高壓往低緯度地區擴展移動,將乾冷的空氣推送到低緯度地區,造成氣溫的急遽下降時,常導致農作物和養殖漁業的損害。由於受到地形效應與夜間輻射-的影響,-西部的空曠地區的氣溫下降最為顯著,災情也最嚴重。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