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事件發生後,清軍主要以武力鎮壓,自3月以後,開始對社番進行招撫,每一位投降者給布4尺、鹽4兩、米每天1升,各社因此相繼歸順,只有大甲西社仍頑強抵抗,直到5月才在土官的帶領下歸順清廷。
6月23日,又爆發第二次抗官行動,因臺灣道倪象愷之表親為求立功,擅自扣押大肚社(今臺中縣大肚鄉)5名為官府運糧的「良番」,謊報為「作亂生番」,引起歸順社民之不滿,齊赴彰化縣城抗議;知縣陳同善處置不當,南大肚社、沙轆社、牛罵社(今臺中縣清水鎮)、樸仔籬社,吞霄社、阿里史社(今臺中縣潭子市)等十余社約兩千多人圍攻彰化縣城之東、西、南三門,焚燒數十里民房。7月9日,沙轆、南大肚、牛罵等社再聚眾抗爭,與參將靳光瀚對敵,并燒毀清軍營盤。
廣東總督郝玉麟調兵三千來臺,由臺灣鎮總兵王郡調度征討,先采「以番制番」之策,得岸里社協助,襲破阿束社,10月,王郡分七路攻破水里社、牛罵社及沙轆社。12月16日,吞霄社、大甲西社、貓盂社、雙嶚社、苑里社、房里社等各社土官,先後率眾投降。
事件平息後,改大甲西社為德化社、牛罵社為感恩社、沙轆社為遷善社、貓盂社為興隆社,建「鎮番亭」於彰化了望山(今八卦山),改名「定軍山」。
中文關鍵字:大甲西社 , 大肚社 , 沙轆社 , 牛罵頭社 , 吞霄社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