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大正民主的另一個較顯著政策改變,就是以同化政策,取代據臺初期的「以無方針為方針」,「只管鐵路、預防針與自來水」的統治政策。預計在大正民主期間,臺灣在具體措施上實施了創設總督府評議會、地方自治、公布日臺共學制度、共婚法、撤廢笞刑等創新措施。
不過隨者大正民主實施,臺灣幾乎沒有更具大規模的武力抗日行動。不過,也隨著民主氣氛升高,臺灣也出現了許多自發社會運動。在此期間,臺灣組織以各種名義的政治性社團。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19年的「新民會」及1921年,由蔣渭水籌組的「臺灣文化協會」。簡言之,大正民主的末期,正是社運團體萌芽期,這時期一直延伸到大正民主結束後的余蔭。
不過短暫的大正民主時期,隨者大正天皇逝世也漸平息。這十數年民主制度并沒有深植於日本政治制度。相同的,臺灣的大正民主,也隨著1930年代開始,而轉向成為經濟放寬,政治緊縮的大方向。因此,臺灣民主運動也受到一定的中輟。
中文關鍵字:蔣渭水 , 大正天皇 , 日治時期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