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考研迎“降溫潮”,對比往年下降36萬人,張雪峰預言成真
分類: 最新資訊
常識詞典
編輯 : 常識
發布 : 11-24
閱讀 :539
“考研難,難于上青天”,想必這是諸多考研學生的心聲,尤其是那些二戰、三戰、四戰等仍未成功的考生,考研與其說咬牙是堅持,更多的不過是“不甘心”罷了!高等教育越發普及,“學歷至上”也成了很現實的問題,再加上學歷成了就業時的“敲門磚”,也讓學生之間的內卷化情況愈演愈烈,高學歷人才也越發受人追捧。只不過,學習道路并沒有想象中的一帆風順,還摻雜著諸多的辛苦與困難,先不說學生能夠考上大學,便已經耗費諸多的精力,更何況是考研呢?但凡事都會存在著例外,“物極必反”也是很簡單的道理,當考研熱度持續居高不下時,也會讓部分大學生選擇放棄,從而出現考研“降溫潮”。24年考研迎“降溫潮”,對比往年下降36萬人,張雪峰預言成真!距離24年的考研,也進入了“倒計時”階段,滿打滿算也不過一個月的時間罷了,而據數據統計,24年考研人數有所降低,迎來“降溫潮”。21年考研人數為377萬人,22年的考研人數是457萬人,而23年則高達474萬人,曾有人預估24年的考研人數會超過500萬人,但實際卻只達到了438萬人,對比往年下降36萬人,這波“降溫潮”屬實是夠狠呀!而24考研人數下降,張雪峰老師也早有預測,早在去年便表示:“我個人覺得考研人數可能會下降”,而當看到下降36萬人之后,張老師也直呼:我記得我說過吧!言外之意便是你們不信那就是你們自己的事情了,不得不說,張雪峰預言成真了呀!再考考研人數降低,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畢業生變得更加“理智”,在考研與就業的選擇上,更加有“主見”,而不是隨波逐流,知曉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除此之外,便是研究生學歷“含金量”逐漸被稀釋,越來越多的研究生涌入到就業市場中,但競爭力和優勢都沒有想象中的高,甚至部分研究生就業還會面臨四處碰壁,還沒有本科生“吃香”。再加上讀研也需要較高的成本,以及部分高校不再為部分專業碩士提供住宿條件,也讓學生的選擇變得更加慎重,而不是被“考研”二字蒙住了雙眼,自然考研人數也會有所降低了。而且相比較考研來說,更多的畢業生將目光放在了考公、考編和國企央企上面,期望能夠獲得更穩定的工作崗位,考上后還能夠考在職研究生,自然也更有“性價比”了!考研人數雖降低,但“上岸率”仍是重中之重其實不論是考研還是考公,報考人數每年都會有所變化,增加與降低也是常有之事,而大學生也無需過度焦慮、擔憂,耐心迎接屬于自己的考試才是最重要的。大學生也需多多提升考研“上岸率”,多一分復習的時間,也能多一分上岸的幾率,雖說復習的時間所剩不多了,但學生也要充分利用好寶貴的時間。筆者覺得,考研作為人才選拔的重要考試,能夠有信心參加考試,也是另一種意義的“勝利”,但大學生也要有著“必勝”的決心,爭取堅持到最后,才能夠實現上岸的夢想!大學生備戰考研,個人心態決定考試成敗正所謂,“強者從不會抱怨大環境”,只有弱者才會一味的怨天尤人、埋怨指責等等,而真正的強者只會努力提升自身,并且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大學生面對考研也要如此,努力擺正學習態度,不要過度放縱自身,并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注意力。大學生還需具備較強的“自覺性”,知曉在什么時間應該做什么事情,尤其是學校的圖書館、自習室等都不是“擺設”,并且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氛圍,而大學生也要物盡其用,可別等到畢業后在想要去自習室,那只能掏錢“自習”了。當然了,大學生還需具備備戰考研的“儀式感”,正確迎接考研考試的到來,而且初試過了后還要面對復試,每一個關卡都是場“硬戰”,若是大學生輕敵的話,那結果也是可想而知了。寫在最后:考研人數雖有所下降,但考生也沒必要感到“欣喜若狂”,畢竟上岸難度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仍需要通過激烈的競爭,才可能勝出,但也期望備考的大學生們,能夠實現“一戰成碩”的夢想!(圖片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