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谷自然步道位於臺北縣烏來鄉(xiāng),就在新烏公路上,沿著路旁右側(cè)往紅河谷指標下行,不久即達。溪谷中如「千層派」的地形是這里的特殊景觀,由於造山運動自東南方的推擠壓力,使得原本平行地面的地層翻轉(zhuǎn)幾近九十度,巖層走向大致與河谷方向平行,硬頁巖和細粒砂巖互層明顯可見;再加上南勢溪的溪水日以繼夜的耐心琢磨,差異侵蝕的結果造就了此地的景象。也因如此景象,很有早期電影「紅河谷」的氣勢,所以使原本舊稱「加九寮」的紅河谷,因一群臺大的學生前往當?shù)赜瓮妫X得當?shù)氐牡匦闻c電影相彷,故在溪旁的大石頭上寫下「紅河谷」三字,沒想到竟成為此地的地標。當?shù)鼐用褚嘞矚g「紅河谷」做為他們聚落的稱呼,於是在民國七十年左右,經(jīng)鄉(xiāng)公所正式將此地更名為「紅河谷」。
沿步道而行,可見到許多順南勢溪走向的粗窟砂巖地層,沿途多處可見所謂「鉛筆」或「蕃薯簽」暗灰色硬頁巖的構造,猶如千層派上灑上的起司絲,結構松散易崩塌,其破裂面有些銳利如刀。又因紅河谷位居加九寮溪與南勢溪的交會口,地域范圍雖不大但物種密度極高,擁有豐富而完整的溪流生態(tài),加上天然的氣候條件及位於山谷潮濕的地形,除適合蕨類植物的生長,更為臺灣低海拔潮濕闊葉森林型態(tài)的代表及北臺灣溪流生態(tài)系最佳的詮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