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ㄧ、館史溯源:
成立於1908年,是臺灣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當時日本政府為紀念臺灣南北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於1908年10月24日設置「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初開館時有典藏品一萬多件。1915年博物館的新館舍臺北新公園內落成啟用,成為日本殖民政府在臺興筑之公共建筑中的代表性杰作之一。
1949年國民政府來臺後,隨即改隸臺灣省教育廳,并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期間經歷1961年1994年兩次閉館大修,1999年改隸中央而更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至今。是臺灣日治時期唯一度過戰火、經歷政權更迭,至今仍於原址開放營運的博物館。1998年內政部評定國立臺灣博物館為「國定古蹟」。
二、地點:
博物館現在的建筑主體,是當時日本政府為了紀念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遂設計建造一座足以代表殖民成績的紀念館。1913年拆除於臺北新公園中清代舊天后宮之後動工,館舍於1915年落成,并捐給總督府作為博物館使用,成為當今臺灣少數且具代表性的日治時期仿西洋古典式建筑。(注1)地址為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二號(228紀念公園內)。(注2)
三、特色:
本館是一座自然史博物館,展示臺灣本土的自然演化史,囊括了人類學、地質學、動物學、植物學等四個范疇。館內保存了許多臺灣現已絕跡的動植物標本、臺灣特有礦物化石及日治時期起大力收集的原住民文物、南洋文物、史前文物與漢人文物,為臺灣的自然人文史提供了最佳的歷史證物。
四、典藏與研究:
(一)國立臺灣博物館人類學組:
成立於民國51年,當時稱為「臺灣省立博物館人類學組」。源自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高砂族室、南洋室與歷史室。除傳統人類學的民族學、考古學與體質人類學領域外,亦包括民俗學與歷史學等領域。
(二)地學組:
從事臺灣地學領域的標本的調查、蒐藏并研究和其相依互存的環境。標本主要可分成四大類包括魚類、貝類、化石類與礦石類。魚類和貝類的標本蒐藏頗具規模,尤其是臺灣本地出產的魚類和貝類的模式標本特別有特色,且具有學術性的重要性。
(三)動物學組:
1908年創建時即以「動物部」成立,自此展開研究、典藏、展示、教育等任務,沿襲至今。蒐藏的標本類別為鳥類、哺乳類、爬蟲類、兩棲類、甲殼類、昆蟲類、植物類、圖表類、模型類等九類,其中以鳥類及哺乳類動物的蒐藏最豐富。
(四)植物學組:
依地區、海拔高度、科別、種類等,對臺灣植物多樣性作全面性的調查研究,對臺灣地區豆科、菊科、蕨類植物、海藻及浮游藻尤有深入之調查、采集、攝影、監定等。
(五)推廣組:
基於推展自然史與博物館學教育而設立,透過各式各樣的教育活動,達到博物館教育的目的。
五、展望與發展:
延續當年創館時的規模,設有人類學、地學、動物學、植物學及推廣組等五個研究組,蒐藏研究以臺灣本土的文化歷史、生物物種及自然現象為主要方向,并將成果透過主題展示、教育活動、出版及各項合作計劃等方式呈現與延伸,服務廣大群眾,達到博物館教育的目標。(注3)
參考資料 (注1) 國立臺灣博物館National taiwan museum .ntm/.asp(注2) 國立臺灣博物館.telemap/taipeifly/museum/museum/1/1.htm(注3) 國立臺灣博物館National taiwan museum .ntm/.asp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