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病癥特點:
婦女在絕經期前后,圍繞月經紊亂或絕經出現如烘熱汗出、煩躁易怒、潮熱面紅、眩暈耳鳴、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腫脹、皮膚蟻行樣感、情志不寧等癥狀,稱為絕經前后諸證,亦稱“經斷前后諸證"。
鑒別診斷:
1,眩暈、心悸、水腫
本病癥狀表現可與某些內科病如眩暈、心悸、水腫等相類似,臨證時應注意鑒別。
2,徽瘕
斷前后的年齡為好發之期,如出現月經過多或經斷復發,或有下腹疼痛,浮腫,或帶下五色,氣味臭穢,或身體驟然明顯消瘦等癥狀者,應詳加診察,必要時結合西醫學的輔助檢查,明確診斷,以免貽誤病情。
辨證論治:
1,腎陰虛證
癥狀:絕經前后月經紊亂,月經提前,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經色鮮紅;頭目暈眩,耳鳴,頭部棉頰陣發性烘熱,汗出,五心煩熱,腰膝酸疼,足跟疼痛,或皮膚干燥、瘙癢,口干便結,尿少色黃;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養腎陰,佐以潛陽。
方藥:左歸丸(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川牛膝、菟絲子、鹿角膠、龜甲膠)合二至丸(女貞子、早蓮草)。
2,腎陽虛證
癥狀:經斷前后經行量多,經色暗淡,或崩中漏下;精神萎痱,面色灰暗,腰背冷痛,小便消長,夜尿頻數,或面浮肢腫;舌淡,或胖嫩邊有齒印,苔薄白,脈沉細弱。
治法:溫腎扶陽
方藥:右歸丸(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鹿角膠、菟絲子、杜仲、當歸、肉桂、制附子)。
3,腎陰陽俱虛證
癥狀:經斷前后月經紊亂,量少或多;乍寒乍熱,烘熱汗出,頭暈耳鳴,健忘,腰背冷疼;舌淡,苔薄,脈沉弱。
治法:陰陽雙補。
方藥:二仙湯(仙茅、仙靈脾、巴戟天、當歸、鹽知母、鹽黃柏)合二至丸(女貞子、早蓮草)。
病案舉例分析
劉某,女,48歲,干部,2003年4月8日初診。近2個月經水未潮,時感烘熱汗出,午后面紅潮熱,頭目暈眩,腰酸耳鳴,夜間盜汗,寐差多夢,煩躁不安,皮膚干燥,瘙癢,口干便結,尿少色黃。T 36.8 , P 84次/分,R 20次/分, BP 130/80mmHg。神志清,精神尚可,全身皮膚虹膜無黃染,全身淺表淋巴結吳腫大,心、肺(-),腹平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舌質紅少苔,脈眩細數。血常規:WBC 6.0X10 9/L, N 67%,Hb 108 g/L.
辨病辨證依據:患者絕經前后出現經水未潮,潮熱汗出,頭目暈眩,腰酸耳鳴,夜間盜汗,寐差多夢,煩躁不安等癥,可診斷為絕經前后諸癥,屬肝腎陰虛癥。絕經前后腎陰虛,沖任失調,故月經紊亂;腎陰虛不能上榮于頭目腦髓,故頭目眩暈而耳鳴;陰不維陽,虛陽上越,故頭目烘熱,汗出,五心煩熱;肝腎陰虛則血燥生風,故皮膚干燥、瘙癢、陰虛內熱,故口干便結,尿少色黃;舌紅少苔,脈弦細數皆為肝腎陰虛之象。
西醫診斷依據:①48歲女性,月經未潮2個月;②有烘熱汗出,午后面紅潮熱,頭目暈眩,腰酸耳鳴,夜間盜汗,寐差多夢,煩躁不安,皮膚干燥、瘙癢,口干便結,尿少色黃等癥狀;③查體、血常規無異常。
入院診斷:
中醫診斷:絕經前后諸癥(肝腎陰虛癥)。
西醫診斷:圍絕經期綜合征。
治療方法:滋水涵木。
方藥:二至丸加味。
女貞子 20g 早蓮草 15g 枸杞 15g 龜板 15g 熟地 15g 仙靈脾 15g 山萸肉 15g 丹皮 15g 茯苓 15g 炒柴胡 10g 棗仁 15g 郁金 15g 制首烏 15g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下一篇:淘米水可以治病嗎有什么作用中醫知識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氣血不足吃什么中藥中醫知識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