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讀大學后脾氣變壞了,怎么辦
分類: 心理
常識詞典
編輯 : 常識
發布 : 11-17
閱讀 :978
原因大學時代幾乎是人生最狂妄的時代,也是一個個性張揚的時代,所以對于那些剛走進大學校園的那些學生,恣意胡放縱自己的脾氣也是一種個性的體現,在剛進入大學這段時期比較明顯。 讀大學后,遇到的人或事與自己想象的不一樣,覺得自己多年的努力與理想相差甚遠,而又找不到好的解決辦法,也會導致孩子脾氣變壞。 以前是班里的佼佼者,來到大學后,由于每個人都很優秀,失去了往日老師與同學的重視,導致消極的情緒,使孩子的脾氣變壞。 以前只是單純的兩點一線的讀書生活,很少涉及到人際交往,而進入大學后,全國各地的學生聚合在一起,一起吃一起住,大學成了一個小社會,在以往人際交往過于單純的孩子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導致孩子不好的脾氣,發泄出來是為了引起大家的重視。 現在大學生就業前景不好,而他們又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沒經過大風大浪的洗禮,對自己的將來沒有自信,心理承受能力也有些欠缺,遇事容易急燥,所以也容易產生壞脾氣。 讀大學后更受家人、友親的愛憐,有時近乎嬌慣。大人們百依百順,事事由著孩子來,無形中助長了他們的任性,一點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發脾氣。 辦法找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再進行開導:要幫助孩子找找發脾氣的真正原因,是否物質要求沒有得到滿足,還是孩子心中的想法、困惑、不滿和委屈沒有得到及時的撫慰。 父母不能對孩子們太遷就,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因為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盡可能讓孩子生活自理,這對于孩子克服自卑心理、保持樂觀情緒都有幫助。孩子性格的可塑性很強,在加強營養和性格鍛煉的同時,恢復進行正常教育,一般情況下是可以很快糾正的。 父母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避免自身情緒波動:對孩子發脾氣時的種種表現,做父母的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最大限度地接受“暴風雨”,避免被孩子的言行所激怒,不要針鋒相對地予以回擊,或以“武力鎮壓”。 幫助孩子排除內心的不安、緊張和焦慮: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認真地關注,冷靜地傾聽,就能夠帶給孩子安全感。如果孩子壓抑著自己,不斷抽泣,渾身發抖,可以輕輕地把他摟在懷里,握住他的手,輕拍后背和撫摸頭發,和藹安詳地凝神望著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他們最信得過、最能依靠的人。 教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一些令自己開心的事情,再做一些容易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從二者中尋找平衡點。建議每天堅持做長跑也是鍛練自控能力的好方法,每天2000米,這樣你每天堅持,你的自控能力必然能改善,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平常的生活中,多與孩子溝通,多講身邊的人與事,教會他認識社會。 另外,讓孩子能夠自己處理、自己拿主意的事情,盡量鼓勵他單獨完成,并給予指導和贊美,逐漸恢復自信心。 友情提示畢竟人的軌跡是固定的,作為大學生,即使你再才華橫溢,就像齊天大圣,畢業了也要五指山來壓,也要帶上緊箍咒,也要99八十一難,西天取經才是人間正道,之后功德圓滿,做一個奇奇怪怪的佛。所以大學生應該學會培養自己良好的生活心態。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不聲不響地把他抱起來,或者是平靜地注視著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靜下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這種脾氣暴躁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媽媽爸爸們需要了解這一點。不要覺得孩子這是“變壞了”,去責怪、訓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