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新舞臺」的名稱由來,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的「淡水戲館」,1909年由日人在臺北興建,為臺灣第一座戲曲劇場,也是臺灣商業劇場的開始,1915年紳商辜顯榮買下淡水戲館,并將其整修改建,取法上海「新舞臺」,易名為「臺灣新舞臺」,引進大陸京劇及臺灣歌仔戲,為臺灣當時重要的表演場所。二次大戰期間,臺灣新舞臺毀於美軍的轟炸,為見證昔日的榮光,同時延續先人的營運精神,中國信托榮譽董事長辜振甫和董事長辜濂松決定由中國信托商業銀行出資,重建「新舞臺」,并由「財團法人中國信托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負責新舞臺的營運工作。
「新舞臺」於1997年5月正式營運啟用,由辜懷群出任館長,在前期規劃時即特別強調國際觀,選擇美、日的表演藝術專案顧問公司參與。有別於當時已存在的公家場地,新舞臺著重舒適、親善、多元等民營場地的特色,如建筑體外觀、色澤采取淡色系,避免予人沈重感,觀眾席分兩層樓,一樓規劃輪椅座席及無障礙空間,二樓設有包廂區,整體無視覺死角,并提供毛毯、兒童加高坐墊等服務。新舞臺定位為多功能的中型表演廳,可因應音樂、舞蹈、戲劇、傳統戲曲或會議等不同類型的演出需求,升降舞臺與樂池、音響反射板、吸音板、電動吸音幕及專業燈光設備,而1.2至1.85秒的殘響設計,堪稱音樂演出者至佳的音響選擇,尤以室內樂節目為最。
在節目設計方面,集中在對傳統戲曲及兒童節目的觀照。為承續兩岸早期新舞臺的精神,新舞臺對傳統戲曲的推動不遺余力,除了每年的「新老戲」系列將京劇老戲新編之外,自1998年起策劃傳統戲曲節目,於每年10、11月固定推出「傳統戲劇月」,并於2000年正式名為「新傳統」系列,由李寶春擔任藝術總監,邀集兩岸名家,演出相聲、崑劇、歌仔戲、梨園戲、高甲戲、評彈藝術等。另外,1997年9月「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承辦文建會「出將入相-兒童傳統戲劇節」,由於反應熱烈,隔年3月續辦第二屆;自2000年起,決定以中信銀企業標語"We Are Family"命名,主動推出親子兒童節目系列,內容包含合唱音樂、親子互動的打擊樂、傳統說唱藝術以及兒童劇演出等,固定於每年3、4月舉行,至今兒童節目已然成為新舞臺自制節目系列的招牌之一。
其他具有特定主題性的系列節目,也吸引不少特定觀眾,如舞蹈表演,乃開幕兩年後觀察市場對舞蹈表演的需求,逐步添購適合舞蹈表演的相關舞臺機具,再加上一年的規劃,於1999年5月形成「五月舞風」,翌(2000)年邀請林懷民擔任藝術總監,正式啟動「新舞風」現代舞系列。而為了關懷弱勢文化藝術,1997年起定期於12月提供視障者展演的機會,從一開始的「視障藝術日」,第三屆擴大為「視障藝術周」,第五屆再延展為「視障藝術季」,為視障者開拓更多的發展空間。除了各類表演藝術演出外,有時也舉辦一些特別節目,如節慶應景節目、大師講習會等,并且自1997年11月開始長期舉辦劇場導覽與課外教學活動。
新舞臺以創新、多元化的觀念推廣精致藝術,且因設備齊全、人員專業、服務品質優良,屢獲公家與民間大獎的肯定,可謂臺灣劇場經營的典范。此外,一樓大廳服務臺提供兩廳院及年代售票系統購票服務,另一側則結合靜思書軒,加上戶外的中庭廣場及中庭咖啡吧,在軟、硬體上都提供民眾更多休閑娛樂的選擇,堪稱臺北東區藝文重鎮。
參考資料
下一篇:施合鄭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