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六○年代為阻止日本政府與美國繼續簽訂「日美安全保障條約」所引發的「安保斗爭」活動,是當時日本小劇場運動者們的共同體驗;以「安保斗爭」活動否定美學為背景、「反美」和「反體制」作為精神後盾的小劇場運動,以「顛覆」和「破壞」作為劇場藝術的美學尺度。他們除了對於既有戲劇作品里頭的「意義」或「形式」等部分提出質疑之外,更對於以往戲劇的「文化地位」、「組織方式」、「演出場地」等屬於「戲劇制度」的層面高唱異議,企圖從根本否定既成戲劇所賴以成立的一切。加上受到美國「生活劇場」(Living Theatre)和「偶發藝術」(happening)的刺激,日本戰後的小劇場運動爭相在公園、野外、市街、咖啡店排練教室等非劇場的表演空間里頭演出,也促成帳篷劇的產生。
「帳蓬劇」所以被視為一個「劇種」,不單只因為它是在帳蓬里頭演的,而是因為它擁有形成一個「藝術范疇」所不可或缺的「帳棚劇美學」。這個「帳棚劇美學」規制了劇本的結構與文體、演員的表演方式、劇場空間的使用等所有帳棚劇的表現要素。其空間形式特色主要可分為三點:(1)「邊緣性」—帳篷劇的搭設地點多選擇都市的邊緣,例如:河邊、廢棄工廠外的荒地或都市角落的廟宇等,在空間的選擇上,反映出帳篷劇本身對於政府社會的發言位置與姿態,站在激進的一方;(2)「親密空間」—在帳篷內的觀眾演員處於封閉的近距離,迫使觀眾對於舞臺上所發生的一切投注最大的「合作意愿」,使得想像力隨著虛構的事件激發釋放,進入情境當中;(3)「非再現」的空間與「身體性的」語言—帳篷內外僅隔著一層薄薄的帆布,城市的燈光、聲音無法一一阻斷,演員除了不能受外界的影響,也必須釋放身體的能量與外在因素抵抗,才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臺灣民眾劇場工作者鍾喬於1995年與日本帳篷劇團「野戰之月」劇作家兼導演櫻井大造相識後,鍾喬開始探索往後的民眾劇場方向,之後鍾喬的「差事劇場」開始與日本展開交流,并在臺灣開始帳篷劇作品的創作。1999九年夏天「野戰之月」的團員們空運帳篷到臺灣,於三重重新橋下的二重疏洪道河堤旁邊演出《岀核害記》;2001年鍾喬與櫻井大造聯合執導其第一號帳篷劇作品《記憶的月臺》,在華山的空地上演出;2002年再度於華山推出第二號帳篷劇作品《霧中迷宮》;2004年於寶藏巖社區自建帳篷劇場,演出帳篷戲劇第三號作品《潮喑》,帳篷劇與民眾劇場成為差事劇場演出形式之一。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