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987年8月,鍾明德與馬汀尼在三芝海邊舉辦「環境劇場研習營」,將他們從美國留學時習得的環境劇場、貧窮劇場、殘酷劇場等觀念,在研習營中帶領藝術學院的學生進行實踐,也為他們自美國返臺後演講、引介的諸多歐美前衛劇場概念化為行動之一,也是第一次大型傀儡在前衛劇場中被制作、使用。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的「環境劇場」理論與面包傀儡劇場(1961- ,Bread and Puppet Theatre,由Peter Schumann創立)的概念深受當時社運和文化人士歡迎,1988年,鍾明德與黃美序受文建會邀請,至臺中主持「文建會劇場研習會」,鍾明德所帶的劇組制作了一出「面包傀儡劇場」式的大型偶劇《狼來了,馬尼拉》,於臺中省立美術館前廣場演出,以象徵的方式敘述菲律賓前總理馬可仕如何如狼般剝削人民,并以游行的形式鼓勵民眾投入抗議、表達心聲的行列。
由此,面包傀儡劇場的演出形式在臺灣引起了相當的好評與注目,1989年425環境劇坊在《孟母3000》中延續了這樣的形式,以「孟母三遷」故事為架構,按照不同的演出地區,植入當地的文化特色和環境問題。如1989年4月2日在臺北青年公園的演出,主題為「環境保護」;1989年6月10日在陽明山文化大學演出時,則以山仔后的房租惡性漲價和不合理的學生住宿環境為題。大部分的演出以化妝游行為開始,以慶祝舞會或「守夜」結束,中間固定演出的「程式」包括「降災」、「祈福」、「解厄」、「鎮暴」、「抗暴」等。大型傀儡也成為「425」的招牌特色,在1989年8月26日,「425」與零場、優劇場、環墟、河左岸等劇團,參加由「無住屋者行動委員會」舉辦的「萬人夜宿忠孝東路」活動,將主動參與社會運動的精神與藝術手法,於抗議活動中實踐。
1994年,鍾明德邀請Peter Schumann來臺,以「425環境劇場」為活動承辦單位,在松山慈惠堂制作大型傀儡劇《補天》;此為「425環境劇坊」最後一次聲勢浩大的活動。「425環境劇坊」的幾次演出活動,將劇場、社會與社區的概念緊緊結合,成為臺灣「社區劇場」的重要源頭之一。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