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傳統認知里的「社區劇場」,主要是教導社區居民「表演」,將社區特色、地方風土民情、歷史軼事呈現在舞臺上,強調的是地方性、表演性,其意義與社區土風舞班、社區歌唱班相近,是社區民眾的一項才藝表演訓練,可以在社區節慶中拿出來展演。
《區區一出戲---社區劇場理念與實務手冊》所談的社區劇場迥異於此。新的社區劇場不再局限於地域主義;「社區」的意義擴展為地理性的社區(村、里、社區…等)、具有共同社會處境的社群(新移民女性、身心障礙者、都市原住民…等)、以及關注共同議題的非政府組織(性別團體、環境組織、勞工團體…等)。
新的社區劇場實踐,是一種與民眾在一起、運用民眾熟悉的文化語言、表現民眾生活和處境、引導民眾社會參與的劇場美學,統稱為「民眾劇場」(People’s Theatre)。新的社區劇場實踐方法,強調「互動」、「對話」、「培力」、與「過程」,讓社區民眾透過劇場的練習,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與社會的關系、進行社會性的藝術表達。用近年來流行的社區語匯來說,這種新型態的社區劇場,恰恰可以凝聚社區意識、促進公共參與、達成公民美學的目標。新的社區劇場背後的哲學思想,受到巴西籍成人教育學家包羅?弗雷勒(Paulo Freire)所倡導的解放教育極深的影響。劇場,不是演員訓練班,而是一個深層的社區成人教育過程,而這項社區成人教育的主要意義在於,打破傳統上對下的填鴨式教育,改以對話、提問式教育取代,藉以培力社區民眾、開啟批判意識。
這本書的內容共四個篇章:
【輯一】社區劇場的理念與發展:收錄了賴淑雅、莫昭如、萬佩萱等人總體描繪臺灣、香港、中國大陸的社區劇場發展概況;鍾喬撰寫社區劇場與社會改造的關系、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PETA)的Marichu G. Belarmino闡述社區劇場在弱勢的婦女與孩童議題上的應用;另有吳建興為文介紹對當代社區劇場實踐影響甚鉅的成人教育學家包羅?弗雷勒 (Paulo Freire)。
【輯二】社區劇場的實踐方法:「發展劇場」(Theatre for Development)、「被壓迫者劇場」(Theatre of the Oppressed)、「基本綜合性劇場藝術工作坊」(Basic Integrated Theatre Arts Workshop)、「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教習劇場」(Theatre-in-Education)。
【輯三】臺灣社區劇場團體介紹:臺南人劇團、臺東劇團、南風劇團、差事劇團、頑石劇團、好小劇團、十三彎劇團、清水劇團、拔仔莊劇團、補一角劇團、保生環境劇場、哇沙米劇團、空間劇坊、石岡媽媽劇團、辣媽媽劇團、女人戲法行動劇團、角落劇團、女巫劇團、婦慈戲劇班、恒春魔法故事媽媽劇團、屏東縣說故事學會、阿桑劇團、漠古大唉劇團、都蘭山劇團。
【輯四】附錄:「臺灣社區劇場團體檔案」、「國際重要社區劇場團體/組織檔案」、以及「延伸閱讀檔案」。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