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界域語是交際者之間通過空間距離來傳遞信息的。空間方位意義學的創始人,美國學者愛德華·霍爾認為,空間占有和使用與人的某種本領有直接關系,即把自己的存在告知他人以及感到他人存在的本領。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獨有的空間需求。在公關傳播中,界域語的媒介作用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甲 乙1
乙2
乙3 乙4
1、位置界域。位置界域是指交際者所處位置的角度,或平行或相對或成交角。如圖所示。一般說來,乙1是友好位置,乙2是社交位置,乙3是競爭位置,乙4是公共位置。友好位置體現的是“親切、信賴”的交談氛圍,顯示出雙方的親密、平等的關系。多用于與員工談心,征求公眾的意見等場合;社交位置體現的是“友好、誠摯”的交談的氛圍。該位置利于觀察對方的體語變化,以便隨時調整話題,多用于與客戶談生意、找領導匯報工作等場合;競爭位置,則表現出防范性的氛圍,一般用于談判的場合;公共位置是雙方之間無溝通需要的位置。
2、界域距離。界域距離是指交際者之間的空間長度及所體現的意義。一般分為四個界域區:親熱界域,個人界域,社交界域和大眾界域。各個界域體現著不同的意義,也即在公共活動中界域語有著相應的四種形式。親熱界域的距離一般在15厘米之內,語義為“熱烈、親密”,在公關領域中,主要是用于某些外交場合,如擁抱、親吻等;個人界域則在15-75厘米之間,語義為“親切、友好”,在公關領域中,主要是用于促膝攀談,握手等。社交界域是在75-210厘米之內,語義是“嚴肅、莊重”,在公關領域中,主要是用于與客戶談生意,接見來訪者,企業之間的談判等場合;大眾界域在210厘米以外,人們可以不予交往,相互之間未必產生聯系。
美國一位專家在《人類空間行為:交叉文化研究》一書中,根據各民族交際距離的遠近把世界上主要民族分成兩大類:亞洲人、阿拉伯人,拉丁美洲人和南歐屬于“接觸文化”民族的人,在人際交往時習慣身體接觸,個人空間和社交空間的距離較小;北歐和北美人屬于“非接觸文化”民族的人,交際時個人空間和社交距離較遠。同是歐洲國家,斯堪的納維亞人交談時,談話人之間的距離為1.2米左右,北歐和英國人則保持1米左右,而意大利人,只有30-40厘米的距離。恰當地運用界域語可使交際者之間形成一種適宜的心理氛圍,給人一種安全感和舒適感。
但是,在特定的場合和背景下,適當地靈活運用界域語,也能發揮既在意想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的效果。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一書中敘述了這樣一件事:德國入侵蘇聯后不久,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秘密訪問倫敦,與丘吉爾商談反法西斯的大計。丘吉爾一貫反共,對莫洛托夫素無好感,說他是個“灰色、冷酷的人”。在一次長談后的深夜,丘吉爾送別莫洛托夫,雙方握手告別后,莫洛托夫突然靠近丘吉爾,緊緊握住他的右手臂,雙目久久地注視著他,一言不發。這一舉動使丘吉爾大為感動。在英、蘇兩國合作的問題上,莫洛托夫一反常態地突然改變習慣的人際界域距離,給丘吉爾留下十分強烈的印象,以至終生難忘。
下一篇:語言禮儀的表達方式——幽默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做客與作客的區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