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劍潭遺址發現甚早。1897年鳥居龍藏進行圓山貝塚的調查,經當時圓山公園主任安井氏之告知,發現在圓山貝塚隔著基隆河的對岸處,劍潭山之斷面上亦有貝塚的分布。1901年佐藤傳藏在此遺址上發現了陶器、石斧和骨器,以及少量不同種類之海貝,進而正式命名其為劍潭遺址。劍潭遺址根據平山勳1935年的記載,此貝塚位於中山橋東麓的北側,面對基隆河的地方,即士林街道和基隆河間所挾的丘麓,士林街道西側的道路柵下側、大鳥居的下方。陶器與圓山貝塚同為素面陶,貝類為大型的蜆、牡蠣等,并且發現骨針和兩縊型網墜(平山勳 1935a :8-9)。
考古學者曾在劍潭遺址進行過多次的研究工作,其中,1939年丹桂之助、黑田德米與宮本延人三人於此進行調查,之後在期刊《科學の臺灣》2卷2期中發表了〈臺北郊外宮ノ下貝塚〉一文,將本遺址的貝塚命名為「宮下ノ貝塚」。戰後初年,宋文薰曾多次前往調查,采集了大量樣本。但其後直至晚近,少有學者再進行研究。圓山大飯店、天文臺、五百完人塚、劍潭青年活動中心等建筑及周邊道路設施的興建,嚴重地影響了遺址的大部分范圍。
劍潭遺址共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與裝飾品等文化遺物。1993年黃士強先生在天文臺地點進行搶救發掘,觀察并歸納詮釋了遺物之內容。他認為,陶器有夾砂陶和泥質陶兩類,顏色有紅褐和灰黑;器型大多為罐、僅少數為缽,此外亦有紡輪;夾砂紅褐陶罐帶有雙豎把、圈足或器蓋者,把手或器蓋上有的施捺點紋,這些都是圓山文化的特徵。但在出土相當多的泥質陶罐上常施有方格紋、條紋、曲折紋、編織紋等印紋,此為圓山文化所少見,而為植物園文化常見的特徵。石器的數量相當多,石材包括安山巖、砂巖、板巖、頁巖、玉等,器型則有打制石斧、磨制石斧、有肩石斧、石錛、有段石錛、網墜,矛或石鏃、石球、凹石、石鎚等等。裝飾品則有玉制玦形耳飾、管珠、玻璃耳環、玻璃手環等。
關於劍潭遺址的史前文化層序,考古學界至今尚無一定論。有學者推論由早而晚應該包含訊塘埔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的遺留等(劉益昌、郭素秋 2000)。
關於本遺址的重要參考文獻有:鳥居龍藏〈臺灣に於ける有史以前の遺跡〉;佐藤傳藏〈臺灣臺北附近の石器時代遺跡〉;丹桂之助〈臺北郊外宮ノ下貝塚〉平山勳〈圓山貝塚〉。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