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土俗人種學講座的教授,由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出身的移川子之藏擔任,慶應大學畢業的宮本延人則於初期任職助教,後升任為講師、副教授。史學科第一回的學生馬淵東一,可以說是這個講座所訓練出來的學生,畢業後他擔任史學科副手,至1945年受聘為副教授。移川、宮本與馬淵三人共同進行調查并發表之《臺灣高砂族所屬系統の調查書》一書,曾於1936年得到日本帝國學士院賞的榮譽。土俗人種學講座的訓練,融合了今日的文化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與體質人類學。研究者在講學之余,積極於調查南洋與臺灣地區原住民的人種特徵及文化特質,一方面蒐集許多民族志資料和原住民的生活物件,另一方面則進行諸多考古工作,試圖去建構出一個涵納過去和現在的南洋地區文化圖像。在講座之下,另外設有南方土俗學會,除了舉行報告的例行活動之外,并且發行《南方土俗》雜志,集當時臺灣人類學研究者於一堂, 可以說是臺灣制度化的人類學發展的開始。
考古學者金關丈夫、國分直一、米澤容一等人,認為土俗人種學講座的創設,是臺灣考古學發展的一個新時代指標。因為在這個時期,以土俗人種學教室陳列室為中心,學者們開始進行有系統的資料蒐集和整理工作,為臺灣留存了許多珍貴的器物和歷史文獻記載。而且相較於之前個人性的調查,此時期考古研究者開始從事有組織的科學性發掘工作。1930年移川子之藏、宮原敦、宮本延人等學者在墾丁進行三次發掘工作,共掘出了石板棺二十五具,是臺灣第一次正式的發掘工作;1934年移川與宮本發掘蘇澳新城的石棺;1938年淺井惠倫、宮本延人和金關丈夫發掘大馬璘的石棺遺跡,這些發掘研究皆具有相當的時代意義。
土俗人種學講座時期的各種研究,可以說是現今臺灣民族學與臺灣考古學的深厚根基。但土俗人種學講座隨著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原臺北帝國大學改為國立臺灣大學,也隨之更名為「民族學研究室」,附屬於文學院歷史學系。1949年臺灣大學於文學院設立「考古人類學系」,原「民族學研究室」的相關資源同時并入該系。1982年,正式改稱為「人類學系」。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