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結首制之產生,與武力拓墾方式、官府政策有關。當臺灣北部開發殆盡後,東北部的噶瑪蘭平原自然吸引漢人入墾。1768年(乾隆33年),漳州人林漢生企圖墾殖,但被原住民所殺。1787年,漳州人吳沙以蛤仔難交界的三貂社為基地,集結人力,前來投靠者發給一斗米、一把斧頭,使入山砍柴抽藤,解決臨時生活費用。投靠者多達1,000余人,包括漳州、泉州、客家等三籍人,其中漳州人占90%。時逢林爽文事件,吳沙協助官府有功,淡水同知徐夢麟特授該地的開拓權。
吳沙采取武裝拓墾方式,1796年(嘉慶元年)10月16日,率三籍移民1000余人、鄉勇200余人,從雞籠(今基隆)出發,一舉占據烏石港,筑土圍,稱頭圍(今頭城)。原住民反抗,吳沙之弟吳立戰死,暫退三貂社。1797年,原住民流行天花,不少人病死,吳沙醫治病苦之原住民,回復友善共存的關系,又禁止漢人私墾,將墾民組織成隊,數十人為一結,數十結為一圍,形成嚴密而有系統的開墾群體。不到一年,墾地幾十里,接連開發了二圍、三圍。
1798年吳沙病逝,侄兒吳化繼續拓墾二圍、三圍、四圍、五圍(今宜蘭)、員山、湯圍、柴圍、大湖圍等廣大地區。為加強統率力量,自任「總頭人」,其下任命幾個「頭人」,負責管理開墾工作、分配土地,以及日常生活。到了1802年,移民漸多,吳化擴張其規模為「九結首」,即漳州系的吳、楊、林、簡、林、陳、陳七姓,泉州系的劉姓,粵系的李姓,渡過濁水溪,開墾溪北一帶。現今宜蘭地方尚有一結、二結、三結、四結、五結之地名,即結首制之史證。
中文關鍵字:噶瑪蘭 , 吳沙 , 五結
英文關鍵字Kavalan , Wu Sha , Wu Jie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