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874年,日本軍政府藉口琉球南島居民遭臺灣原住民殺害,遣軍於臺灣屏東登陸;進攻臺灣東南部的牡丹地區:該事件史稱「牡丹社事件」。因為此事件,清朝決心設置廳治對臺灣東部加以經營管理。同年七月,福建船政大上臣沈葆楨提議,分別以北、中、南三「路」;遣軍從臺灣西部前往花東并進駐後山。
在經過朝廷同意後,沈隨即命令同知袁聞析招募綏靖軍,配合羅大春、吳光亮共三路,進駐臺灣東部。綏靖軍負責的是「南路」,主要目的在打通鳳山到臺東卑南的交通。綏靖軍以「土著壯勇」為主,人數約500人,裝備則配置新穎的洋槍。7月,獲得卑南、呂家望、知本社等原住民領袖幫助,綏靖隊開始入山探路。開通山路遍及蚶子侖、諸也葛、崑侖坳及赤山等,并順利以卑南為基地,進駐八瑤、牡丹、知本等地。此舉不但順利宣示了清朝開拓臺東主權的企圖,也開通不少交通要道。翌年,清政府以綏靖軍為後盾,設置卑南廳,管轄臺東花蓮兩地,并允許漢人前往臺東開發,促使漢人大量涌入花東地區。
在另一層面,對於臺灣原住民言,綏靖軍是另一種侵犯生活領域的威脅。因此在綏靖軍前進及進駐間,雖有互利合作情形,但仍出現不少武力沖突事件,而這些沖突又以北路(花蓮)為多。因此,綏靖軍除部份駐防南路卑南外,也由軍中羅魁總兵率軍移紮抽防至北路一帶。即使此,綏靖軍與排灣族為主的臺灣原住民仍陸續爆發了不少戰役沖突。
1875年(光緒元年),綏靖軍正式由袁聞析轉由鮑復康統領,他仍繼續開通風港、知本間的多條新路。1878年,清廷以任務完成為由裁撤綏靖軍,雖經爭取後,綏靖軍於翌年底復募,但漸被同樣性質的「南路屯勇」、「南番屯軍」所取代。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