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真正實行閉關鎖國的禁海政策的是在清朝。其具體做法是,將福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北6省沿海及各島嶼的居民內遷30-50里,在沿海一帶形成一個無人區。清政府的目的,就是利用這樣的隔離,來徹底隔斷臺灣鄭氏集團與中國大陸的經濟聯系,使其既不能與大陸進行貿易活動,獲取大陸的商品和軍用物資,又無法向沿海居民徵收糧餉從而在經濟上完全陷入困境。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攻取臺灣,實現了全國統一。在此形勢下,康熙帝於次年諭令各省,認為海氛廓清,先前所定海禁處分條例可盡行停止,海禁遂開。然而,康熙雖然認為「船只出海,有裨民生」(《康熙起居注》第一冊,第588頁。中華書局版),開海可使「窮民易於資生」(《康熙起居注》第一冊,第592頁),但這一政策并未維持下去,他出於政治考慮,仍長期以「海禁不可輕開」為念(《清圣祖實錄》卷77,康熙十七年九月丙寅)。
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廷再頒南洋禁海令,規定內地商船不準到南洋呂宋(今菲律賓)和噶喇吧(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等處貿易,南洋華僑必須回國,澳門夷船不得載華人出洋。同時加強海路限令,嚴令沿海炮臺攔截前往船只,水師各營巡查,禁止民人私出外境。直到雍正初年,福建、廣東等省才又陸續開禁,但清廷同時下諭稱,貿易外洋者多系不安本分之人,嗣後外出應定期限,若逾期不回者,是甘心流移外方,無可憫惜,之後不許再回內地。
禁海令是清政府從以農為本的思路出發,對工商業充滿了恐懼,亦很少考慮沿海居民出海貿易的需求。清朝正值世界貿易迅猛發展時期,而禁海令則嚴重隔阻了中外之間的商品、文化交流以及國內工商業的正常發展,嚴重破壞了沿海的經濟。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