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網墜是漁撈的工具,也是臺灣地區考古遺址常發現的遺物。一般來說,網墜在使用時,都以細繩縛綁,固定在漁網的末端,作為漁網撒在水面後快速向下沉的重力。網墜的型制、重量、長短等都因潮流大小或海洋環境不同而異。由於其功能主要是要使漁網向下沉,所以制造網墜的材質必須要是有重量,且帶向水下沉的特性。而網墜系在漁網上沉到水中,跟捕漁網一樣,算是一種具消耗性質的工具,所以,在材質的選擇上,必須要是容易取得,且易於大量制作的。在史前,先民都就地取材,使用陶、螺類的殼或巖石等材料制造網墜,甚至發現有以珊瑚礁、夜光螺殼體和鸚哥魚的咽喉骨制成的。制造網墜的巖石,以卵狀巖礫石、砂巖小礫石、泥質砂巖、頁巖或板巖等石質為主。
除了功能上的意義外,網墜是了解與重建史前的自然環境與文化內涵的重要線索,而「網墜所指涉的漁撈生業在臺北盆地史前人類生業占重要地位(夏、劉 2004)」,出土砝碼型網墜的遺址包括西云巖遺址、大坌坑遺址、圓山遺址與芝山巖遺址等。考古學家可以根據網墜的形制、重量、長短、材質等,推斷史前時代先民的漁撈方式、飲食習慣、漁網大小等一些已不可見的生活面,進一步推斷當時的自然生態環境。各個年代、地區、族群所使用的網墜,在材質、型制與制造方式上都各有差異,因此,考古學家可以不同種類的網墜推斷其使用者之間在文化上或時間點上的差異。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