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大埔縣黃塘人,行二。其祖武舉出身,對子弟傳以防身拳術,并由父親授以藥草秘方。張氏只身渡臺,自鹿港登陸,先落足彰化平原一帶,後至大甲溪北與岸里舊社(今臺中縣后里鄉境)人交易,和其土官阿莫(又稱阿穆、阿睦)過從甚密。18世紀初,社人突遭瘟疫侵襲,張氏以草藥替社人醫病,治癒多人。社人感激之余,乃與之結親(相傳妻以六女子),其中之一為土官阿莫之女,後人因稱「番駙馬」。1725年清廷監於需有干才教化岸里「歸化番」,遂以張氏「熟諳番情,精通番語」,且有「撫綏招徠」之功,被任為岸里社第一任通事。不僅負起教導岸里社群「飲食起居,習尚禮義倫理」的責任,并采取「以夷制夷」之制,說服岸里社總頭目助官平「亂」,出戰各部落,并平定漢人抗清事件。此外,張氏并以其特殊身分為己廣置田產,招佃開墾,雍正年間,張氏「公親兼事主」以張振萬之名,與六館業戶等閩粵漢人,主要以「割地換水」的方式取得廣大田產。即漢人集中資金、提供技術開筑水圳,灌溉諸社廣大旱埔;諸社則割讓部分社地給漢人作為報酬。18世紀末,張氏等人所開P霧a圳的灌溉面積已達3000余甲,然而諸社所擁有的土地僅余該圳所屬上游地區(今豐原市、潭子及神岡二鄉部分土地)。張氏後因行為不正(包括越界開墾、侵墾土著地等)為清廷驅逐回籍,死在原鄉。今臺中縣神岡鄉社口古廟萬興宮供祀有張氏長生祿位。
參考資料
〔★洪麗完,〈大安、大肚兩溪間墾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