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其中十三行文化的年代約在距今1800~500年前,主要分布於臺北盆地及其它附近地區,此外在臺灣東北海岸地區及東部的花蓮地區及中南部都有發現。主要遺址有臺北縣八里鄉十三行、小基隆,臺北市西新莊子、社子,其中以八里的十三行遺址為其代表遺址。
十三行遺址位於臺北“八里污水處理廠”現址內外。該地原為臺北縣八里鄉頂罟村十三行聚落之所在。它是已故的臺大地質教授林朝棨先生於民國46年發現的。之後,學者并分別在48年、52年和78年發掘過;最後在80~81年在此遺址再進行了五次搶救發掘。
經由多次的地表調查與發掘工作,出土遺物極為豐富。有數量眾多的陶器,多為日常使用及陪葬用的陶器和裝飾品,形制和裝飾種類繁多,制作精美。石器方面,最常見者為凹石和石錘,另有石支腳、石紡輪和石質磨制器物。金屬器有鐵器和遍布於遺址的鐵渣。裝飾品主要是玻璃質的珠飾、手環、耳飾,和瑪瑙質圓珠和管珠;另有帶穿銀片、銅環、銅鈴、銅珠和玉墜等等。還有少數帶穿之獸牙裝飾品及骨制尖器。生態遺留部份除了豐富的貝類外,并有獸骨、魚骨、碳化稻谷和植物種子等。遺址中還有廣泛分布的墓葬,有側身屈肢及直肢葬兩種葬式,并見相當特殊的無頭葬。結構遺存上有砌石堆、火塘、房屋柱洞、煉鐵作坊、陶窯和水井等。
這個文化的聚落主要是位居海邊和河湖邊,房屋可能是木造干闌式的,居民以種植稻米等殼類作物為生,但是捕魚、采貝和狩獵仍然是重要的生活方式。他們也與臺灣島內和島外其他人群,包括漢人,進行交易;交易的物品包括漢人的銅器、銅錢和瓷器,以及金、銀、銅和玻璃飾物等;十三行遺址即出土了唐宋時代的漢人銅碗、銅錢和瓷片。在埋葬的習俗方面,流行側身半屈肢,頭向西南的葬式。從墓葬出土人骨推測,這仍是一個相當年輕的社會,百分之九十的人在四十歲之前即死亡;另外,十三行居民可能有嚼食檳榔之習慣,也慣於將牙齒當作工具使用,他們相當慣於長期保持蹲踞之姿勢,兩性分工相當明顯。
十三行文化之人群雖然會使用鐵器,但以農業、漁獵維生,但由於他們的生活技術進步因此也發展出較大的部落。一般皆認為他們是後來臺北盆地「凱達格蘭族」的祖先。居住在臺灣北部和東北部的凱達格蘭族,仍然使用裝飾印紋的陶器,而凱達格蘭族的分布也與十三行文化的分布相當一致,所以學者認為十三行文化的主人應該是凱達格蘭人的直接祖先。
已出版的十三行文化重要著作有《十三行遺址 : 搶救與初步硏究》(臧振華、劉益昌,2001);《八里十三行史前文化 : 文化保存-搶救臺灣考古遺址》(漢聲雜志社編,1991)及一些碩士論如:《十三行遺址出土人骨之形態學與病理學分析及其比較硏究》(張菁芳,1993)、《十三行遺址出土凹石硏究》(林嘉偉,1996)、《十三行遺址出土動物骨骼之初步分析 以豬下顎骨為例》(林秀嫚,1997)。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