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10月阿緱廳(今屏東)和臺東廳將南蕃銃器押收計畫付諸行動。收繳槍械的命令傳到臺東廳巴塱衛支廳,引起當地排灣族人強烈反抗。10月9日起巴塱衛支廳轄內浸水營、姑子侖及阿緱廳轄力里等各駐在所,日警與眷屬11人被殺;次日,枋山支廳被攻陷。日軍由搜索隊長松山隆志率領,於26日攻入姑子侖本社。入社時居民已撤離,乃縱火燒屋和蹂躪作物,并乘勢直搗大竹仔社。26日至28日日軍四處追擊逃散在姑子侖社附近的排灣族人。29日部隊轉進至浸水營。11月1日起日軍持續掃蕩姑子侖至浸水營之間的排灣人。17日日軍奉命轉往阿緱廳增援,留下部分部隊進行收繳武器的工作。至12月3日已收繳槍械1,114枝。各社在太麻里社頭目泰武勇(Teuyon)的勸說下,至13日共收繳槍械1,846枝,日軍則次第撤去。阿緱廳方面,日軍在10月19日攻占枋山,但對枋山枋寮一帶排灣族人的討伐,持續到1915年1月而止。此事件後,臺灣番地較為平靜,總督府一面執行撫育政策,一面於大武(巴塱衛)地區加強統治,於1917年至1919年在本區多設立11個駐在所,1918年至1920年更將大武支廳北半部分出太麻里支廳。
參考資料
〔★廖秋娥,〈臺東縣大武地區的區域形成與轉變〉,臺灣師范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