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態資源
分類: 環境
常識詞典
編輯 : 常識
發布 : 11-24
閱讀 :546
當今生產活動中,自然資源成為對生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基礎要素,更是以其日益稀缺的特性參與社會財富的分配。什么是生態資源呢?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生態資源 在人類生態系統中,一切被生物和人類的生存、繁衍和發展所利用的物質、能量、信息、時間和空間,都可以視為生物和人類的生態資源。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根據我國國情、順應社會發展規律而做出的正確決策,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理論的豐富,是國家治國理念的新發展。它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新世紀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科學判斷和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生態文明的提出,涉及到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革,是不可逆轉的發展潮流,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進行的一次新選擇,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的重大進步。它將通過多種渠道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進行重大的引導和調整,進而指引我國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何謂生態文明? 從廣義角度看,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物質世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建設人類社會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總和。這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所必然要求的社會進步狀態,是人類社會繼工業文明之后出現的一種新型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它涵蓋了全部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關系以及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全部內容。從狹義角度看,生態文明是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重點在于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核心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在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構成的現代文明體系中,生態文明更具有基礎性和普遍性。生態文明是在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礎上產生的,它與全球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密切相關。人類社會的資源是有限的,資源與環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征。在原始文明和農業文明時期,人類主要靠天吃飯,改造客觀自然的能力非常弱,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和影響微乎其微。而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工業文明時代,人類改造生態環境的能力和范圍不斷擴大,改造客觀世界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費,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威脅,使地球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物種滅絕、資源短缺等生態災難。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及其資源、環境能力已經難以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于是,生態文明應運而生,被納入了人類文明體系。因為生態文明的前提就是尊重和維護自然,維護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發展的生態平衡;生態文明的實質就是要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引導人們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我國,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也是基于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資源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加大的新形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巨大,也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為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賴投資和增加物質投入,這種粗放型增長方式使能源和其它資源的消耗增長過快,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這種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了。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不論對于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是對于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是至關重要的。建設生態文明,既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具有極其重要和深遠的意義。上述就是小編為您提供的關于什么是生態資源的解答,希望我的文章會讓您對這個問題有更清楚的了解!要了解更多關于環境污染的相關知識,請您多多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