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資源價值
分類: 環境
常識詞典
編輯 : 常識
發布 : 11-24
閱讀 :1642
森林資源資產是以森林資源為物質內涵的資產。它僅是森林資源中具有資產性質的一部分經濟資源。那么森林資源價值評估目的是什么呢?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講解一下。 一、評估的目的 資產評估的目的決定了資產評估的價值類型,不同的資產評估價值類型其評估的思路、評估依據、作價的標準均不相同,其評估的結果可能完全不同。評估中價值類型可分為市場價值類型和非市場價值類型,非市場價值類型有投資價值類型、清算市場價值類型等。 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和其他任何資產評估一樣,它的結果取決于評估的目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目的可以是森林資源資產的拍賣、轉讓、聯營或股份經營,也可以是以森林資源資產作為抵押、擔保或者是企業的清算。不同的評估目的,選用的評估方法、精度要求和評估結果是不相同的。 出售、轉讓成熟齡的林木資產,購買者收購這些林木并立即采伐的這類評估中。評估價值類型是市場價值類型。這類評估主要考慮市場的交易價格,按現行市價法和木材市場價倒算法進行評估。而且要求較高的精度,通常要求進行作業設計調查,作出伐區的工藝設計,并按設計書的結果,按市場價倒算法進行評估。 對于林木資產進行抵押、擔保一類評估。這類評估是屬于清算價格類型。這類評估結束時并未發生直接的現金交易。抵押資產的接受者主要考慮該林木資產的價值是否能抵上他所放貸出去的資金,在快速變現時能否將其收回,要求較高的保險系數,評估的結果一般比實際價偏低。 但現實評估中,銀行一般要求評估出市場價值類型,然后自行打折。這時評估出的市場價格經常比正常價格稍高。 對于聯營或股份經營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這類評估屬于投資價值類型。它直接關系到林木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利益,要求有一定的精度。但是這一類的評估,通常涉及面積大,而且有相當部分幼齡林和中齡林,其變現能力還有待將來的經營。這類評估進行高精度的“三類調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為,大面積的高精度的調查費用極高,特別是在幼、中齡林,費用高而價值低,資產所有者難以承受。再說,中幼林的變現能力要到將來才能表現出來,現在調查評估的變幅是較大的,加上這類評估之后,資產并未變現,而是作股份或聯營分成的比例。評估的誤差在今后的經營中仍可消化一部分。因此,這類評估對精度要求的關心一般要低于成熟林木出售的評估。通常是采用二類調查的方法進行清查,但對成熟林部分通常加大調查的力度,以求得較高的精度。 對于企業清算的林木資源資產評估,它屬于清算價格類型,要考慮快速變現的能力,因此,評估的價格一般較市場價稍低。由于一個林業企業涉及的面積較大,各種類型的林分都有,而且這類企業通常中幼林的比例大。因此,調查一般也是采用二類調查的方法。但現實的評估中,法院等委托單位經常要求測算出資產的市場價值,由他們再據此確定拍賣價。二、銷售的條件 對于成熟的林木來講,一旦簽訂了出售立木的合同,買主就可以采伐林木所有者的林木。采伐就是一種破壞性作業,對土地、植被及周圍的環境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林木的所有者—森林的經營者除了對采伐的林木想要高價外,常還需要控制采伐活動以滿足其他的目的。森林的經營者通常對采伐的地點、采伐的林木、采伐的時間,采伐的方式,集運材的方式及伐區清理方式做出許多限制條件和要求,以保護林地、林木,防止侵蝕,便于森林的更新,使遭受的損失降到最低的限度。 例如,在異齡林的采伐中,伐倒的成熟的大徑林木要壓壞許多附近的中、小徑木,集材的過程也對周圍的植被有很大的破壞,甚至可能造成地表的侵蝕。因而,在林木出售時,森林的經營者通常要指定采伐的和必須保留的林木,采伐時倒木的方向必須避開這些指定的保留木,并在集材上采取一些防護措施,這將增加采伐成本。 在皆伐作業中,為了保證天然更新的成功,森林的經營者經常提出采伐中保護幼苗、幼樹的要求。為了便于人工更新,而對伐區剩余物的處理提出一定的要求,如火燒、堆集或截短等方法處理。對于這些在林木出售時提出的限制條件,買主都必須執行,這些限制所增加的生產成本在估價時就必須將其考慮在內。三、產品售價 立木價(這時特指成熟林的價格)是木材的產品價值與生產這些產品的成本、一定的利潤及稅收的差額。因此,木材產品的售價是估算立木價的起點,產品的售價越高,立木的價格越高,林地的超額利潤越多,林地的價格也越高。產品的售價必須以在該地區能夠實際生產和銷售的產品為基礎。對于一般的木材經營者來說,他購買林木,出售的是原木和非規格材,他交貨的地點在當地的木材采購站、貯木場、木材的加工廠家或者就在伐區附近的公路邊。這些地點就是他的林木處理的終止點,也是他所關注的始點。如果原木和非規格材市場價格已確定(包括對實際供材點必要的運輸成本調整),則這個市場價格就是立木估價的基礎。但原木和非規格材的價格隨著原木和非規格材的口徑和長度而變化,用出材率表測算原木和非規格材的木材數量是可行的,但要測算各個口徑的木材的數量則很困難。因此,必須根據歷史資料確定該地區原木的平均規格和非規格材的平均規格,進而確定其綜合價格,根據綜合的價格作為評定的基礎。 木材產品的銷售價格是由市場的供求關系而確定的,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這一供需關系的變化是由許多木材生產者無法控制的因素所控制,而且經常發生變化。在立木價格的確定中必須收集評估基準日的木材產品市價,來計算其綜合價格,進而確定立木的價格。四、生產成本的確定 生產成本直接影響森林資源資產的價值,在銷售價格已定的條件下,生產成本越低,森林資源資產的價值越高,因此,生產成本的確定是立木價確定過程中的一項重要的工作。生產成本是指與產品的生產直接相關并且是產品生產的必不可少的一切成本都應進行估算,對用材林來說主要包括采伐的成本、集材成本、運輸成本、倉貯等銷售費用、木材加工成本、立木銷售及產品銷售中的稅費。但它不含培育立木的成本和投資的利息。生產成本的投資利息在確定適當的利潤和風險率時考慮。 精確計算生產成本是困難的。在現實森林中,不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林子。不同地塊的林分,林木的大小、林分的質量、采運的難易程度、地利等級等因素都可能有很大的差異。另外,木材生產者所用的機械設備的不同,人員素質、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會使生產時的成本發生很大的差異。在測算木材加工成本時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成本的測定是以特定的生產者為標準,還是以最高效率的生產者為標準或者是以平均效率的生產者為標準,測算出的結果是不相同的。從林木所有者的角度出發,最好以生產率最高的生產者為標準進行成本的測算,以獲得最高的立木價,但在立木資產的評估中,一般應以當地平均效率的生產者為標準進行評估。這樣有利于生產者通過更新設備、提高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來提高效率得到合理的回報。在森林資源資產的評估中準確地測算木材生產的成本是很困難的,評估人員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進行較為詳細的調查。通常可利用當地林業生產的定額指標(各類的平均生產水平),結合評估基準日的基本工價,再根據山場的具體條件進行修正、測算。在大面積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中也可通過財務和生產管理部門的檔案分析確定經營單位的生產成本。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森林資源價值的知識,希望可以對感興趣的您有幫助,關于森林資源等這方面的常識正在更新當中,如果您有興趣,可以持續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