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藻處理方法有哪些
分類: 自然災害
常識詞典
編輯 : 常識
發布 : 04-15
閱讀 :264
藍藻一旦成為優勢種群,溫度越高繁殖越快。由于藍藻的過度繁殖,抑制了其他藻類的繁殖,死亡個體分解也可產生生物毒素,即藍藻素。藍藻素數量多時可直接造成養殖對象的中毒死亡,甚至危害人體健康,那藍藻是什么呢?藍藻又名藍綠藻,是一類進化歷史悠久、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含葉綠素a,但不含葉綠體(區別于真核生物的藻類)、能進行產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單細胞原核生物,藍藻的暴發性繁殖是水體富營養化的直接后果,下面一起來具體了解一下藍藻處理方法有哪些吧?1.換水:對于水面較小、水源穩定塘口,定期換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在經濟上可行,操作管理也方便。對于防止水體水質變壞及防止水體富營養化的發生能起到延緩作用,對于藍藻暴發的塘口換水后效果不明顯。一些養殖戶在生產中發現,有時通過潑灑泥漿水可以使藍藻死亡。其實原理很簡單,由于藍藻已經適應了一定的環境,一旦水環境突然改變,引起不適,就會大量死亡。此法缺點是首先存在著很大的偶然性,并不是每次都有效。其次,水中各項指標的突然變化同樣會引起水產品的應激反應,造成蝦蟹的免疫力急劇下降并發生不正常脫殼,在脫殼期間極易感染病害,所以此法不提倡使用。2.投加化學藥劑:當已經發生富營養化藍藻暴發引起水體變臭時,可以采用局部用藥的方法直接向藍藻投加化學藥劑,從而殺死藻類,一般沿池邊潑灑含氯殺藻劑(如三氯異氰脲酸),或硫酸銅、絡合銅等重金屬鹽,此法有一定效果。但缺點是對蝦蟹的刺激性大,尤其是用硫酸銅等重金屬鹽類進行殺滅。硫酸銅殺滅水華的原理主要是銅離子與藻類的體蛋白質結合,生成蛋白鹽使其變性失去活性而死亡;其次是銅離子與藻類某些酶的活性基因結合,阻礙其正常生理代謝達到控制藻類繁殖的目的。由于硫酸銅是一種重金屬鹽類,使用后不可避免地產生毒副作用。首先是破壞水體環境,硫酸銅在水中溶解后所產生的硫酸根離子,在缺氧條件下還原成硫化物和硫化氫毒素,對魚類產生強烈毒害作用,引起中毒和缺氧死魚。其次是產生慢性中毒癥狀,影響正常生長。硫酸銅的銅離子通過滲透作用進入魚體,破壞造血組織和損害肝胰臟細胞,還引起魚的腎小管擴張及組織細胞壞死,降低腸道消化酶活性,抑制了魚類正常生長發育。實驗表明,用硫酸銅清除水華不僅毒副作用大,而且效果也不理想,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在使用初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一周或更長時間后又發生新的“水華”。若是再次使用硫酸銅,水體污染嚴重,產生的危害將更大。潑灑藥物后第二天上午向池中潑灑解毒藥品,以緩解藍藻的毒性。天氣悶熱不要應用,有條件的在使用藥物時須開動增氧機。3.控制水體富營養化:采用生物及化學方法,有效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程度,以達到間接抑制藍藻的繁殖,通常每10天左右,全池潑灑1次枯草芽孢桿菌及腐植酸鈉,同時杜絕生活污水進入池塘,以消除有機磷對水體的影響。藍藻大量繁殖時,水體氮磷比例嚴重失調,一般魚塘里都是缺少無機磷,通過潑灑無機磷改變氮磷的比例,加快培育綠藻和硅藻等有益藻類快速生長成為優勢藻種,從而有效抑制藍藻的生長。定期潑灑芽孢桿菌消耗水體中的大分子顆粒,吸收過多的營養,與藍藻競爭營養,但是使用微生物必須注意水體溶解氧的變化。4.生物生態修復法:生態法就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將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應用于水質凈化。在養殖水體內利用藻類作為浮游生物的食物,浮游生物又供作魚類的餌料,使之成為菌-藻類-浮游生物-魚蝦蟹的生態系統。充分利用自然凈化與水生生物系統中各類水生生物間功能上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來凈化水質。如果池塘沒有水草,結合投放一些浮萍效果更好,浮萍浮在水面抑制藍藻光合作用,吸收水體中營養。但應注意,在引進水生生物時需要控制水生植物的種植密度,以防過度繁殖,適得其反。養殖前期,在養殖池塘中培養出硅藻、小球藻藻類為優勢種群的水體(定向培育),這樣藍藻暴發的概率也就會大大降低。在高溫藍藻暴發時我們先潑灑醋酸降低養殖水體堿性,第二天潑灑EM菌,連續3次,藍藻消失,水體明亮,水草生長旺盛,安全可靠,可以推廣使用。5.潑灑藍藻“分解精”:說明書上主要成分沒有注明,我們使用后有一定效果,建議養殖戶在技術員指導下使用。通過小編的介紹,藍藻處理方法有哪些大家都清楚了,如果大家還想了解更多關于生物災害的知識,那就繼續瀏覽本網自然災害的內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