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折射波是沿地下地層界面傳遞的震波,以初達波型態成為震波紀錄中第一個到達的信號。折射波產生之必要條件為地層下層之速度大於上層速度。多波道震測系統沿測線布設24、48個或更多的受波器,,在測線兩端或中間分別安排震源,如此可得來自各震源的走時曲線;分析走時曲線,可以獲得地下地層位置及速度分布。
折射震測資料處理最主要的觀念是「延遲時間」。折射波以全反射角入射折射層,并沿折射層界面前進,再以全反射角返回地表,這整段走時可以拆開成垂直及平行折射層二部分,延遲時間即指折射波花在垂直方向的一段走時。平行折射層之走時部分可分析折射層速度,垂直折射層之走時部分即為延遲時間,可分析得到折射層深度。
折射震測法常用於工程建設場址之基盤調查,利用折射層之深度變化及速度差異,找出基盤之弱帶,已大量用於水庫場址、核電廠基礎等重大建設。
測線長度數百公里之高爆炸折射震測,則用於尋找數十公里深之地殼及上部地函構造,此類研究需使用震波的波線追跡法,來計算震波走時,并調整出合適的地下構造。另外,獲得的大量走時資料,可以利用斷層掃描技術進行地下速度構造反演。
2008-2009年實施的「臺灣大地動力學國際合作研究計畫」(TAiwan Integrated GEodynamics Research, TAIGER),在陸地設置數百至數千公斤炸藥震源,海上則使用空氣槍震源,進行數百公里的廣角反射及折射震測,測繪臺灣地下的地殼構造,發現北臺灣有約40公里的厚地殼,南臺灣地殼則較薄。
中文關鍵字:初達波 , 延遲時間 , 基盤調查 , 廣角反射 , 折射震測
英文關鍵字first arrival , delay time , basement investigation , wide angle reflection , refraction
參考資料
下一篇:震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超級電容器原理 超級電容的特點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