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硫化物礦物,由含銅量63.3%﹐是提煉銅的重要礦物原料。Cu5FeS4的高溫(228℃以上)等軸晶系變體﹐稱為等軸斑銅礦。顏色容易變為藍紫暈色(類似孔雀毛),這是因為銅的氧化物或氫氧化物在表面形成了薄層,其厚度與可見光的波長相當接近,因此會跟浮在水上的油一樣產生彩虹效應,不過暴露於空氣中過久,最後會變為暗黑色,失去金屬光澤。在木炭上燃燒會放出二氧化硫,并生成具脆性的磁性珠狀體。斑銅礦之英文是紀念奧地利礦物學家Ignatius von Born。
【化學成分】:Cu5FeS4 ,分子量501.84,Cu占63.31%,Fe占11.13%,硫占25.56%。
【物理性質】:
1.晶系:正方晶系(Tetragonal)。
2.習性及礦物集合體:晶體以六面體、十二面體或八面體較常見,晶體表面粗糙或彎曲,有的呈塊狀或粒狀,有雙晶發生於[111]面。
3.顏色:新鮮礦物表面為棕色至青銅色,但容易變為藍紫暈色(類似孔雀毛的樣子),故亦稱孔雀礦石(peacock ore),在空氣中最後會變成暗黑色。
4.條痕:灰黑色。
5.透明度:不透明。
6.光澤:金屬光澤。
7.發光性:無螢光或磷光性。
8.比重:4.9~5.3。
9.硬度:3。
10.解理:在[111]面上偶有解理。
11.斷口:貝殼狀至不平坦狀斷口。
12.脆性或韌性:具脆性。
13.其他物性(磁性、電性或放射性):無。
【產 狀】:斑銅礦主要生成於基性火成巖、偉晶花崗巖或熱水礦床中,地表風化作用後可轉變為輝銅礦、黃銅礦、銅藍、赤銅礦、矽孔雀石、孔雀石和藍銅礦等,亦常與磁鐵礦及其他硫化物共生。臺灣之斑銅礦多在斑巖銅礦床中發現,該等礦床之特徵為:最上部青磐巖化,由綠泥石及綠簾石組成,中間則矽化,最下層為鉀化的礦體,由絹云母、黑云母,或鉀長石組成。
【用 途】:銅是人類生活中相當有用的金屬之一,其用途以美國為例, 35%用於電氣設施,制作金屬用品約32%,非電氣機械用途13%,交通工具設施12%,但由於自然銅達到開采程度的只有密西根州北部的基威諾半島和玻利維亞的科羅科羅,因此銅的最主要來源便是硫化物礦物,包括斑銅礦、輝銅礦和黃銅礦,但斑銅礦不如黃銅礦或輝銅礦重要。
【產 地】:奇美村以東二公里之秀姑巒溪的南岸發現礦體南北長130公尺,寬20公尺,礦量47萬噸,含銅0.64%之奇美金銅礦床,其中便有斑銅礦。另外,九份金瓜石之斑巖銅礦床及宜蘭縣南澳鄉片巖裂隙中亦有發現。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