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地震定位常使用的震波到時為體波之波相到時,多數的天然地震會產生體波,辨識度優於其他波相。地震定位要求之參數有4項,僅需4個震波到時資料就能進行地震定位之運算。但地震波是在介質十分復雜的地質材料中傳播,在無法完全盡知地下速度之分布時,使用多數地震測站接收的震波到時進行定位有統計上的意義。探知地下震波速度分布與增益震波走時計算方法,是提升地震定位精確度的重要關鍵。
現今使用的地震定位方法,源自1910年提出的以最小方差法求取參數修正量,再以重復疊代運算求得定位之最佳解。此地震定位模式計算過程繁瑣,發表後并未廣泛采用,直到1960年代電子計算機問世後,地震定位才得以有效率的處理。最早期且完整的地震定位計算機程式是由美國地質調查所編寫,并在1971年公布程式原始碼;此名為HYPO71的電腦程式,現今仍用於許多區域地震觀測網之例行定位工作。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所使用的地震自動定位軟體,亦源自於HYPO71程式碼。
臺灣因地體構造復雜,地殼側向速度變化大,地震定位的精確度不易提升。1990年代臺灣地區地震觀測現代化,推動「臺灣強地動計畫」,并設置「臺灣寬頻地震網」,對臺灣地體的速度構造有更細微的分析,減少地震定位的誤差。
中文關鍵字:震波到時 , 最小方差法 , 地震波構造掃瞄
英文關鍵字arrival times of seismic wave , least square method , seismic tomography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