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山脈西側、八掌溪與曾文溪之間的丘陵地帶。東側以觸口斷層為界,從觸口、棟子腳、關子嶺、中坑等地,向西逐漸降低沒入嘉南平原,南抵曾文溪,為-山地與西部平原的過渡地帶。
嘉義舊稱「諸羅」,曾是洪雅平埔族諸羅山社領域,林爽文之役,清廷為嘉許百姓死守城池的忠義精神,改名嘉義。嘉義丘陵有許多順向流,多呈明顯下切的「掘鑿曲流」。河流以北側的八掌溪較為著名,是由赤蘭溪、石弄溪、沄水溪等8條支流組成,因其流路已經接-衡狀態(tài),除支流上游外,下切作用均已停止,轉而進行河床側蝕,故河床平原較為發(fā)達。
八掌溪流經嘉義丘陵兩巖層區(qū),東半部為較堅硬的卓蘭層,西半部則為軟弱的頭嵙山層,有明顯的高差,故流經卓蘭層的部分大致呈峽谷,掘鑿曲流切割丘陵甚深,但進入頭嵙山層後,即於兩巖層交界處形成許多沖積扇。
中文關鍵字:觸口斷層 , 復合沖積扇 , 頭嵙山層
英文關鍵字C-ukou Fault , composite fan , Toukos-an For-tion
參考資料
*林朝棨。1957。〈-地形〉,270-272。收於《-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省文獻委員會。*耿文溥。1986。〈-中部竹山至嘉義間地質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匯刊》,4:1-26。*黃監(jiān)水、張憲卿、劉恒吉。1994。〈-南部觸口斷層之地質調查與探勘〉。《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匯刊》,9:51-76。*齊士崢、宋國城。2000。〈斗六嘉義丘陵地區(qū)之河階地及其在新構造運動上的意義〉。收於《中國地質學會八十九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劉桓吉、李錦發(fā)。1998。《五萬分之一-地質圖:云林》。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調所。 陳芃。2005。〈富饒資源的體驗—嘉義縣市能源之旅〉。經濟部能源局,「能源走透透」。2008年11月10日讀取。.tier.org.tw/energymont-ly/outdatecontent.asp?ReportIssue=9402&Page=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