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縣大溪鎮人,生於1933(昭和8)年,為著名的木器家具司傅。游禮海自幼喪父,家境清寒,16歲(1949)向黃全拜師習藝,多為木工及油漆,以及少許雕刻。3年提早學成替師父做1年後,在臺北待4年,更進一步鉆研雕刻、油漆及設計概念,發展出新舊交融的家具風格,當時主要作西式家具。25歲(1958)回大溪,30歲(1963)開設「吉美家具行」,主要外銷-,以日式為主。45歲(1978),因-經濟好轉,遂停止外銷,改作內銷,并積極推動「家庭藝術化、生活藝術化」,助使大溪傳統家具展現蓬勃新興的氣象,風格明顯異於中式家具,并具-本土地方特色。2004年,擔任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所委托「游禮海匠師家具、木雕與墨繪跨領域技藝傳習計畫」之傳習藝師。如今業已退休,多從事專業攝影及雕刻創作。1978年獲-省政府建設廳頒發第3名獎;1990年獲教育部頒發全國-藝術薪傳獎∕傳統工藝類∕木器;1992年始連續3年獲第1屆至第3屆-工藝獎。游禮海的許多作品為-人所收藏,-作品則遍布南北,主要是各地重要寺廟內的供桌,以及部分富豪宅第內的各式家具。承作寺廟供桌作品如下:臺中縣大甲鎮鎮瀾宮(1982)、高雄縣燕巢鄉觀音禪寺(1984)、臺中市慎齋寺(1988)、臺中市法崇寺(1989)、桃園市福安寺(1989)、高雄縣旗山鎮竹峰寺(1990)、高雄市龍泉寺(1990)、臺北縣板橋市-院(1990)、屏東縣法云精舍(1990)、桃園縣龍潭鄉華藏寺(1991)、臺北市天母慈悟寺(1992)、臺北縣板橋市-禪寺(1994)、嘉義市朝天宮(1994)、基隆市佛光禪寺(1994)、臺北縣新店市廣明寺(1995)及美國紐約莊嚴寺(1997)。另外,第1屆至第3屆-工藝獎得獎作品分別為:吉祥如意桌(1992)、福在眼前─三面半爿桌(1993)、迎福─書卷花臺(1994)。游禮海作品著重線條力道、雕工精妙,強調設計與創新。早期引入西洋古典雕飾,配合現代生活形態重新設計,作整體性的融合。風格由西式家具、中西合璧、中式,轉為本土-式。因對木工全套施作有深厚的專業涵養,因此能夠巧妙結合木工、雕刻及油漆,呈現雋永精致的作品。
參考資料 歷史建筑資料庫分類架構暨網際網路建置第一期委托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計畫主持人林會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