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大仙寺,又稱「舊巖」,創建於西元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參澈禪師見此地山明水秀而結蘆定居,又於西元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自龍湖巖迎來一尊觀音佛祖奉祀。西元1747年乾隆十二年,興建佛殿,名為「大仙寺」。西元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修建一次,西元1818年嘉慶二十三年重興廟貌,西元1869年同治八年修繕一次,西元1926年-十五年又重建,廟堂巍峨壯麗,卻遭西元1930年-十九年大地震,大殿毀損,直至光復後才完成,之後設施逐漸加建,香火鼎盛。為國家指定-古蹟,目前修復中。
【建筑特色】
大仙寺本殿為一座重檐歇山大殿,上檐山墻為懸山造,屋面為-式作法,屋脊及屋面平緩,屋頂坡度約為加七分水。整體造形還算勻稱、穩重。 大仙寺為彬司及另一班泉州溪底師傅對場,因此可以說是綜合漳泉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筑作品。本殿為四周設廊的獨立大殿,寬為七開間、深六間,明間為抬梁式棟架,次間為穿斗式構架,前後牌樓面明、次間皆設門,側門設於前牌樓面後側。前後稍間的窗戶揉合中西風格,窗桿柱為西式欄桿造形。目前所保存的形繪是由潘麗水先生所承作,繪工相當細致。殿內柱皆為朱紅底繪蟠龍。明間第四、五列柱設神龕,龕後與後牌樓面之間留設通道。
大雄寶殿的重建工程為北部漳派首席大木匠師陳應彬及泉州惠安溪底派匠師,采對場方式進行施工,最後溪底派半途而廢,由「彬師」率其班底完成,整棟建筑揉合了漳泉兩派的建筑特色,大雄寶殿是一座仿-奈良大佛寺之建筑,屋頂為重檐歇山式,采用-瓦及鬼瓦當。,大雄寶殿內的彩繪作品細致、精彩、豐富,大殿內的朱漆龍柱彩繪、木板壁堵上的十八羅漢繪像及通梁上的擂金畫,均為薪傳獎名師李漢卿先生的作品,殿後的「大悲出相圖」則為潘麗水先生的佳作,木雕簡略,多為淺雕,前後梢門窗揉合中西風格,窗桿柱為西式欄桿造型,大仙寺建筑群之配置承襲中國佛寺建筑的傳統。
參考資料 國家文化資料庫nrc--a/cca-ome/arc-itecture/arc-itecture_meta.jsp?xml_id=0006334504臺閩古蹟資訊網sowf.moi/2/cgi-bin/-i.asp?Xrade=l005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