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現旗山天后宮之建筑形式,廟身為磚木構造二進式傳統閩南廟宇,磚墻采用美式砌法,分為三川殿與正殿,以廊相接,正殿梁柱構架為疊斗式,廟兩邊為後廳與廟室,中軸空間配置自前而後為牌樓、廟埕、三川殿、天井、正殿。其建筑是依照-南部各地媽祖廟樣式而蓋的。它的木造結構、斗拱、裝飾及石材雕刻,皆來自中國,雖然經過好幾次的整修、擴建,但仍然保持閩南廟宇的風味。天后宮中保有道光二年(1822)的「坤德配天」匾以及嘉慶二十二年(1817)重修的「奉憲立絕棍害碑」(即皇帝詔令),是相當有價值的古物。
旗山天后宮雖然因為年代久遠,曾經過多次翻修,但大致看來,仍然保存著濃郁的古樸之風。供奉的鎮殿媽祖是來自福建的「軟身媽祖」,全身關節可動,高約五尺八寸,相傳已經有上百年歷史,極為珍貴。仔細去看天后宮的兩個檐角左右對稱的位置,就會發現兩尊一手托起廟檐之番人造型做為苦力,扛起整座廟宇,這勇猛憨厚的外國人就是所謂的「憨番」,俗稱「憨番扛廟角」、「憨番舉大杉」。「憨番扛廟角」已成為廟宇墀頭的代名詞,在建筑實際功能意義上,是代替斗拱的角色,承托檐口的橫梁,并有鞏固及分散重力的效果,使結構更為穩固。
旗山天后宮建筑形式古樸并具歷史保存價值,一直是旗山人的信仰中心,高雄縣政府於八十九年(2000)五月公告為縣定古蹟,成為本縣珍貴文化資產之一。作為一個縣定古蹟,旗山天后宮不僅保有多樣的歷史文物,更有悠久歷史的地方信仰,而更難能可貴的是其在旗山地區發展一個重要的歷史見證與其社會教化功能的展現,值得全民共同投注更多的心力共同維護保存。
參考資料 林美珠撰【高雄縣政府,《發現古蹟之美》p.69】-福著 《高雄縣縣定古蹟旗山天后宮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