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公告日期:74.11.27
一、位置:高雄市旗津區廟前路86路
二、歷史沿革:旗後天后宮是高雄市歷史最古老的寺廟,創建於明鄭永歷27年(1673)。當時有漁民徐阿華,因遇臺風漂至旗後,見此地為捕魚、定居的好地方,乃回鄉邀集同鄉漁民攜眷前來定居,并隨身迎奉湄洲媽祖來臺,而四處捐緣建祀媽祖宮以為守護神。康熙22年(1683)施瑯為清廷攻下-時,因畏懼功高震主,將自己的功勞全歸媽祖所有,并建議清廷褒封媽祖,後於乾隆2年(1737)加封媽祖為「天后」,旗後媽祖宮亦隨之更名旗後天后宮,-35年(1946)才又改稱旗津天后宮沿用迄今。
而康熙30年(1691)旗後人口日漸稠密,徐阿華等因恐廟產被奸貪之徒侵占,乃邀洪、王、蔡、李、白、潘六姓頭人丈界廟地,并合立開墾字乙張以杜絕爭端,從此,旗後便以媽祖廟為中心逐漸發展開來,成為高雄市最早的商業中心。18世紀(清乾隆年間)莊民集資重建,將茅竹改建為石材廟體,光緒13年(1887)洋商張怡記等又號召重修。昭和元年(1926)信徒蔡吉六發起重建,而-37年(1948)蔡文賓等信徒以保存古樸面貌為整修重點,籌款重建為現今廟宇。
其平面格局屬兩殿兩護室之形式,前殿與正殿間又以一亭相連。中門石獅造型優美、石質堅良,尤以廊墻下花崗石花鳥堵最具古拙味。另外,木門扇上的歷史人物及麒麟木雕,姿態生動栩栩如生,皆為不可多得之民間藝術杰作。廟側天井有口光緒12年(1886)所鑄的鐘,及光緒18年(-2)的木楹聯一對:「旗峰煥彩得光照,鼓嶼來潮汐信通」,左護室內更供有一艘-船,處處顯露這座濱海廟宇的特質。
三、建筑樣式: 木造柱梁祠廟。本建筑為工字型的傳統平面,即「兩殿夾拜亭,左右帶護龍」之配置,是官衙建筑的典型形態。天后宮建筑群可分為「三川殿」、「拜亭」、「正殿」及「左右護龍」等實體空間,并也包含「龍井」及「虎井」這兩個虛體空間。
「三川殿」為具「硬山」形式之「三川脊」屋面,屋脊起翹具燕尾,其上還有卷草紋,脊中有「福、祿、壽」三尊剪黏,兩側有雙龍守護。垂脊上之「牌頭」有忠孝節義故事之剪黏,檐下龍柱之「龍身」及「人物帶騎」部份做彩繪,「柱身」則未施,柱頭并做「蓮花瓣」及多面體之裝飾。
「正殿」為「硬山」屋頂,同樣具燕尾起翹,其上亦有卷草紋剪黏,較不同的是脊中為「雙龍護塔」裝飾。「拜亭」則為標準之「卷棚」屋頂,具六「楹仔」屋架。至於「護龍」屋頂為「硬山」形態。
廟口視為廟之「秀面」,因此在建筑時最為講究,重要的裝飾或雕刻也都集中在此,這些雕刻故事圖樣,在裝飾的運用上,是以傳達祈福、驅邪、勸戒及教化之意涵為主,就圖樣內容及背後所欲彰顯的意義,可分為兩大類型:
(一)神話傳說-以祈福、避邪功能為主。
(二)歷史、文學典故-以寓意教化的功能為主。
這些圖樣,有些本身就可單獨運用,具有獨特象徵意涵,有些則須與其他動物或植物相連結方能產生意義。如天后宮前的龍柱,就是帝王的象徵,它在舊時必須有帝王賞賜過的廟宇才能有龍柱;而麒麟與鳳的出現則代表太平盛世,石堵上的「祈求」與「吉慶」則兩邊對稱,以及鶴與鹿在閩南語意為「福祿」等等,只要由諧音、移情與引申方向來思考,-不離十都能射中所代表的意涵。
參考資料 《高雄市古蹟及歷史建筑》,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4。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