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新化鎮上原有兩條老街,1995年道路拓寬拆除中山路老街,目前僅剩中正路40余戶之街屋建筑物群。新化老街依照其興建年代與建筑構造特徵,可分為A、B兩區:A區為1925-1930年興建,包括中正路西側401號至441號,以及東側336號至352號,在1925年435號竣工後至1930年(昭和5年)間陸續興建完成;此區街屋騎樓在構造上的共同特點為磚造騎樓柱(俗稱亭仔腳柱)、木格柵樓板及具歷史式樣的女兒墻(指房屋外墻高出屋面的矮墻,常被視作欄桿用途)紋飾。B區為約1937年興建,包括東側358號至398號的街屋;乃依照-總督府於1935年後因地震災害而推廣與強制施行兩層樓以上街屋亭仔腳柱需為鋼筋混凝土造,且各柱間需以鋼筋混凝土楣梁及系梁連結之規定所建;構造上的共同特點為鋼筋混凝土造騎樓柱與樓板,具簡潔的立面、幾何的女兒墻線腳。
日治時期(-5-1945年),騎樓被訂為地震發生時必要的「逃生路線」及「逃生空間」,必須加強耐震能力。新化老街兩側不同的結構、立面與裝飾,見證了因地震災害後所檢討改進的兩種建筑構造;不僅留存著獨特的建筑與空間形式,且保有傳統商業模式,象徵著過往歲月的榮光。經過社區營造、數次保存運動的努力以及構造修繕工程的進行,保存老街已經成為共識,成為臺南縣重要的文化資產旅游景點,2001年曾獲選為「-歷史建筑百景」之全國第二名。可作為了解-街屋建筑演進的重要案例。
中文關鍵字:大目降 , 騎樓 , 地震 , 歷史建筑
英文關鍵字Tavokan , Arcades , Eart-quake , Historic Buildings
參考資料 王明蘅。1996《新化鎮老街區再發展基礎資料建立》。臺南:成功大學建筑學系及都市計畫學系。 曾逸仁、-福、張嘉祥。2000。〈新化老街騎樓構造及其破壞類型之探討〉。收於《第十二屆建筑研究成果發表會-集》。臺北:中華-建筑學會。
下一篇:振昌興葉股份有公司建筑群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慈林紀念館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