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古蹟等級】第-古蹟
【古蹟建造者】楊沒及熱心人士籌建
【興建年代】已不可考(清乾隆雍正年間)
【古蹟地址】彰化縣彰化市富貴里中華路 243 號
【歷史沿革】
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客家人叫伯公,墓邊供奉的稱福神,是廣大民間普遍祭拜的神只,也是源出土地崇拜的一種社神信仰。在神界中,土地神雖然地位最低,職級最小,卻是地方必不可少的守護神。因此每當一個地方建城,便常在城門的附近興建福德祠。彰化縣城自然也不例外,因此自昔便有東(樂耕門)、西(慶豐門)、北(拱辰門)、南(宣平門)門等四座福德祠。
其中西門福德祠俗稱大西門土地廟,是四座福德祠中保存最完善的,主祀福德正神。西門地區是通往鹿港的門戶,當時以今圣王廟前的「圣王巷」(今中華路 241巷),縱貫連接西門福德祠上行,接「大通道」(今俗稱清朝大街),至今西安宮左折至西門出城門,再向南折接今中華西路至鹿港,因此商家大多集中在大通道一帶,形成西門福德祠香火之旺盛。由於縣城建於雍正12年(1734),而該祠為縣城門內附屬的祠宇,因此,亦於此時創建。乾隆46年(1781),地方士紳捐貲重修,當時廟貌巍峨,除了中堂外,前有四垂亭,右側之翼室,左邊則因土地過小,未建翼室。道光28年(1848)因地震中堂傾折,其他則幾乎全部倒塌。次年才由街民陳庇獨力出資修復中堂,其余則無力修繕,使該廟成為一座單棟式屋宇建筑。光緒 7年(1881)四月,-陳上流邀同眾人勸捐募款,加以重修,同年十月完工。工程內容除升高中堂,并重建四垂亭及古畔翼室,至於左側土地也向民家買下,增建左翼室,於是福德祠不僅恢復原貌,更加規模宏敞。日治時期,該祠并無任何修繕紀錄,但兩側翼室遭民人占用。光復以來,在-37年(1948)、-53年(19-)皆有修建。
【古蹟特色】
彰化西門福德祠建筑配置的座向為朝北偏西 4度左右,中軸部份包括正殿及拜亭兩部份,至今日格局縮減為僅有一正殿前帶拜亭,室內九架的中堂,中奉福德正神,左祀注生娘娘,右祀郭圣王公,為一極小型的閩南式廟宇。
彰化西門福德祠配置是「三間起一條龍前帶拜亭」的格局。正殿為燕尾屋脊的硬山式建筑,建筑構造共有九架檁,在前五架檁與七架檁間偏五架檁下方有一截面六邊形的燈梁,用以懸掛紙燈與線香,在前九架檁兩側同時安排在附壁半柱上,其間上層有連排的牌樓梁枋補間鋪作,自下而上為壽梁、方形斗、三彎聯栱、桁引等組成。在牌樓梁枋下安裝三關六扇式門扇。此補間鋪作的作法采取一層卷尾狀串栱與牌樓面相交,藉以增加橫向牌樓面構件斗栱的穩定性,在本省的寺廟中并不多見。拜亭屋頂是燕尾屋脊的歇山式建筑,正脊中央有葫蘆造型外并有剪黏與泥塑等傳奇與花鳥裝飾,其為四柱三疊斗式卷棚構造,在拜殿前後都有牌樓梁枋一斗三升的補間作法,特殊的是壽梁上方不直接置斗,而以透雕螭虎文樣的斗抱將之處理。神龕上懸有乾隆46年(1781)的「福溢通濟」匾,與光緒 7年(1881)的「萬福攸同」匾;中堂兩側的山墻上,各嵌有木質碑記,分別是「大西門重建福德祠碑記」與「大西門重建福德祠捐題芳名碑記」,這些不僅是具有歷史價值的古文物,也是研究該祠相當重要的史料。
彰化西門福德祠的特殊性在於建筑特色的部份,尤其是牌樓梁枋的作法極為罕見。
參考資料 彰化縣政府.c-cg/.asp。臺閩地區歷史建筑資料庫-b.cro-a/build/area.asp。走讀-readtw.ncl.edu:8080/readtw/.jsp。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