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古蹟名稱】慶安宮
【古蹟等級】第-古蹟
【建立年代】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
【古蹟位址】彰化市大同里永樂街78號
【歷史沿革】
彰化慶安宮創建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又稱作大道公廟,為過去彰化縣城東門內,而主祀一般俗稱大道公的保生大帝。
相傳保生大帝為宋代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人,姓吳名本,字華基,號云沖。其醫術精湛,去世後普遍為藥商、醫師及術士所崇奉,也被同安人視為當地守護神。
而彰化慶安宮隨著早期同安人定居彰化地區後所興建,依據《彰化縣志》、《寺廟臺帳》等資料所載,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三月,由同安縣籍舉人楊安然集資興建,并利用廟宇兩廂做為同安縣籍人士的會館,因此慶安宮又稱「銀同邑廟」(銀同乃同安之別稱)。
隨著年代變遷,彰化慶安宮左廂倒塌,在日治時期大正元年(1902),彰化當地望族楊煥彩,個人捐助八百余日圓修建,且登記為管理人,聘請楊漢能氏管理廟的一切事務。
在第二次大戰期間,慶安宮遭受美軍飛機轟炸,部分屋頂及墻垣倒塌,且門口石獅亦受到破壞,至今仍可清楚看見當時戰爭留下痕跡。-光復後,慶安宮曾一度充作火藥庫,并且被占居,致使慶安宮受到嚴重破壞。
-三十六年(1947),管理人變更為彰化市公所,但仍由廟祝執行廟務。-七十二年(1983)彰化市民李奇聰目睹殿宇斑剝破舊,慨然出資整修,然因對古蹟維護的認知有差距,以致維護後原貌盡失。
-七十四年(1985)內政部編列為-古蹟後, 并於-七十九年(1990)由楊仁江先生主持的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開始進行修護工作,使慶安宮逐漸恢復原貌。由於慶安宮位處於彰化市永樂街內,而永樂街目前已經改造為形象商圈,慶安宮的前程廣場也巧妙融入線形步行空間,成為永樂街的公共空間節點。
【建筑特色】
彰化慶安宮其座向為座西北朝東南的廟宇。慶安宮的結構為兩進式,包括兩殿兩廊兩廂房。三開間的前殿與正殿皆為燕尾翹脊的硬山屋頂,只有單開間的八柱拜殿為燕尾翹脊的歇山形式屋頂,此為慶安宮的主要建筑特色之一。
彰化慶安宮表現的兩個特點一為三川門門前檐柱不用蟠龍柱,而用樸素的方柱,其二是凡會受雨水波及而腐朽的檐柱,不管是前殿、墻廊或拜亭,都改用石柱,并以方形截面為主。
慶安宮的縱深配置的廟宇以中軸線對稱為原則,由前而後空間配置依次為第一進的前殿和第二進的拜亭與正殿。軸線兩側分為左右兩廊及左右廂房。在前殿與正殿兩側使用斗仔砌土埆墻與兩側清楚界限。
正殿神龕上懸有兩方古匾,一方為「惠我生民」,系嘉慶二十二年(1871)銀同眾弟子所立;另一方為「容保無疆」,乃道光四年(1824),開臺進士鄭用錫到慶安宮感謝神明保佑所獻的匾。
參考資料 楊仁江 《彰化慶安宮之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彰化: 彰化縣政府,1990臺閩地區古蹟資訊網:min.cro-a/cgi-bin/saelects.asp?Xrade=-020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