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路於日治時期名為「下街」,當時-政府以施行「市區改正」計畫為名原有約二公尺寬度拓寬為七公尺寬,此舉整條街道勢必拆除門面退縮街屋并且復原外貌,於是「街屋立面牌坊」建立的浩大工程始於西元1919年(日治時期大正八年),「KENKO」位於今和平路 號,和平路街屋立面牌樓上的招牌名稱多以漢字為主,而「KENKO」據-人解釋為「健康」之意,「KENKO」街屋外觀上段為洗石子仿西洋式樣,以傳統寺廟匠師「灰塑」工法制做,與其他街屋相較之下,「KENKO」較為特殊,百分之九十具有「巴洛克式」裝飾風格;「KENKO」牌樓面「灰塑」部份內容有華麗花俏的「巴洛克式」裝飾風格,但其中有大象(太平有象)、葫蘆(福祿)、花籃(得男)等漢文化傳統式樣,街屋外觀雖以西洋式樣為主,而裝飾內容卻為傳統文化意象典故,此為大溪街屋特色,街屋立面牌樓向來沒有修繕工事,主要因為從來沒有損壞,而且即使損壞了恐怕泥塑匠師也難尋找,唯有大溪鎮公所不定時清理街屋立面牌樓上的雜草而已。
「KENKO」街屋目前為蔡岳男所有,在幾年前路經和平路看到「KENKO」街屋張貼出售告示,蔡岳男不忍心別人購得之後會拆除街屋,所以出資購買此屋,之後便返回臺北居住,後來蔡夫人身體微恙需要調養,蔡先生夫婦才遷至當初臨時起意購買的「KENKO」街屋居住,由於大溪地區環境天然舒適使蔡夫人健康迅速復原,於是蔡先生夫婦便定居在「KENKO」街屋,此為和平老街一段佳話。
參考資料 「桃園縣大溪街的聚落與建筑」桃園縣文化局出版、「鹿港龍山寺、天后宮木雕藝術概覽」施鎮洋與李榮聰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