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約創建於1914年(約日治大正年間),為-總督府營林局駐嘉義地區,提供來訪賓客或在地職員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日治時期,-人經營林木砍伐及樟腦制作,為重要經濟來源,而阿里山為-三大伐木林業作業區。阿里山林場為檜木生產區,檜木又是高價值木材,因此為嘉義地區帶來經濟繁榮。整個時代場景就是配合當時嘉義地區林業蓬勃,木材交易熱絡的狀況,營林俱樂部其地點與建筑形式造型,甚至建筑用料采上等檜木,皆成為阿里山林業開采極盛的歷史見證。
當-政府接管後-三十四年(1945),俱樂部變更成為林務局員工子女教育的幼稚園。而-六十九年(1980)又轉供嘉義縣調查站辦公之用。-七十六年(1987)歸還林務局使用,改為單身員工宿舍。俱樂部從娛樂聯誼的場所,成為員工子女教育處所、臨時集會禮堂、杉木標售場,甚至後期改為調查站臨時辦公室及員工單身宿舍等歷史,反映時代變遷和林業開采興衰的過程,也和後續空間使用的人事物皆息息相關,也間接說明嘉義城市發展的興衰。
俱樂部的定位,直到-八十七年(1998)經提報列為市定古蹟而確立,其指定理由:
1.與阿里山森林開發史密切關聯,為嘉義林業史上重要建筑
2.見物造型獨特精巧,系英國都鐸式建筑,為-地區少見之例,且除左側早期增建外,均保有原始建造風貌。
目前,由於市定古蹟之確立而進行修復保存工作。
二、建筑特色
俱樂部的建筑式樣采一般稱為「都鐸式建筑」樣式(注:英國哥德建筑之演變,為半木構造與承重墻混合使用之建筑形式),由於正值-明治維新時期,其建筑式樣多受歐洲建筑風格影響。其屋頂小尖塔及入口凸窗,皆為「都鐸式建筑」的主要特徵。俱樂部的建筑造型,在林務局宿舍群-別突出,也表達不同於宿舍的機能與意義。
其主體建筑為仿半木構造的一層建筑,外墻為雨淋板構造(注:一種木造房屋外墻板??傻謸躏L雨,層層疊接的外墻板組構方式),屋頂為洋式木構造,山墻為求美觀,在灰泥墻上頂斜線、曲線木板,表達一種歐洲地方別墅及俱樂部休閑娛樂的特質。
在建筑空間配置上,共有三處入口與周邊環境連接:一為主要入口,有一造型突出的玄關指引,推測過去應有可供欣賞之花園庭院於入口處;二為與招待所相通之室內通道;最後於建筑左側有一門扇,其開口上方有遮雨板及臺階,故推斷應為原有通道。目前,除正立面入口可使用外,其余通道均已失去原有連通功能。建筑物-共有四個空間單元及一個廁所。由於-經過多次改變使用機能及-裝修,所以幾乎已失去原貌。
營林俱樂部的建筑精采與美感,外部立面及空間呈現優於-空間。在宿舍區內各式住宅中,成為區域建筑及空間的地標,也是嘉義多元多樣木構造房屋形式代表之一。而其所在區位與建筑機能,也為當時嘉義城市和木材產業的生活、工作、社交、娛樂型態之重要注腳。從這個觀點,我們不該只看「營林俱樂部」的個體外表,而應該進一步了解阿里山林業和嘉義城市發展背景,對於俱樂部建筑與周邊空間的歷史情境,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參考資料 薛琴及中原大學建筑系,2000,《嘉義營林俱樂部(阿里山林場招待所)調查研究》。嘉義市政府
下一篇:嘉義市北社尾王姓宗祠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嘉義火車站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