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961年正式啟用的公賣局球場,原為露天籃球場,1965 年改建為室內體育館。2003年經專家評定可能為目前世界上罕見的大跨距鋁骨室內建筑,專家希望先進行必要測繪紀錄,再妥善保存,在同年12月24日,府文化二字第09200525500 號公告,坐落於臺北市南昌路1 段10 之1 號的公賣局球場,登錄為歷史建筑。
1960年代由於三軍球隊盛行打籃球,每年自由盃競賽都在南昌街球場舉辦,但場地原為露天球場,重要球賽只能於夜間舉行,每遇下雨則又延誤賽事,在當時-省政府試辦「公教人員福利互助辦法」期間,體育設施亦為「職工福利設置辦法」中項目「育樂設施」之一,興建封閉式體育館更具有歷史意義,第一屆威廉瓊斯盃國際籃球賽也在此舉行。
但是,隨著國內運動環境改變,15年前公賣局球場即已停擺,缺乏現代化動線規劃及無球員專用出入空間,龐大管理費用,使其漸漸走入歷史中,諷刺的問題在於拆除及保存的關鍵期讓文化局兩難,缺乏文獻資料及專家學者和籃壇重量級人士有力疾呼保存,最終的決定仍是拆除球場,目前徒留荒蕪一片,暫未加以利用。
建筑特色
公賣局球場屋頂由大跨距鋁架建構成全開式穹頂,平面以四方形為基礎,建筑外觀雖不特殊,但所采用的室內鋁合金大跨距骨架,在觀眾席滿座時可容納2500 人,半圓頂體育館,屬於綜合型球場,舉凡球賽,桌球、排球、合氣道、空手道,以及拳擊比賽運動場,都在此舉行過。
由於當時為露天籃球場,天雨就不便觀賞比賽,需要在觀眾席上方架設棚架,延續日治末期,-高雄有研發鋁制合金的技術,所以改采用-鋁制骨材,費用低,施工快速,但是質料耐久性差,不易保存,目前公賣局球場已在原址拆除,早不復見當年熱鬧場景的原貌。
參考資料 陳盈珊,公賣局球場保留 文化局難決,臺北,-,2003.08.15 李乾朗《臺北市古蹟簡介》,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1李乾朗《臺北古蹟偵探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網站.culture/
下一篇:俯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加強珍貴老樹及行道樹保護計畫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