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
臘魚色澤金黃,肉質堅實、咸淡相宜、清香特殊、易于保藏,為人們所喜食的一種傳統水產加工品,每到冬季,許多家庭都有熏制臘魚的習慣。制腌魚的最佳時期為農歷十至十一月間。制作方法如下:
原料:一般選用1.5公斤以上的鯉魚、青魚、草魚等鮮魚。 佐料:生姜、大蒜或者新鮮的大蒜白、辣椒、料酒、醬油少許、醋、白糖。 做法:
將新鮮魚去鱗,鰓,剖腹去內臟,洗凈。 干凈無油的鍋,小火溫熱,倒入鹽,慢速翻炒,使鹽均勻受熱。 放入姜片,再繼續翻炒3分鐘。 放入八角和花椒,繼續小火慢速翻炒至鹽微黃,聞到花椒的香味即可。 關火,待鹽冷卻。 在盆中倒入少量醬油和酒的混合液,將魚放到混合液中打個滾兒,讓它們全部沾上好看的顏色。 將冷卻好的鹽抹到魚上的每個角落,每10斤鮮魚用鹽1斤。 將魚逐層碼好、壓緊,放入大缸或盆中進行腌漬,腌上7天,隔三天翻動一次。 將腌好的魚肉取出,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方,直至表面沒有水份為止。 腌制完畢后無需用冰箱保存,只需將其掛在避光通風的地方即可。
補充
侗鄉腌魚,是黔東南侗鄉農民以稻田鯉魚作為原料,經精制加工的傳統咸魚食品,風味獨特,由咸、麻、辛、辣、酸、甜六味組成。侗鄉腌魚腌制方法如下:
原料:鮮魚100千克 配料: 酸甜味:顆粒鹽15千克、白酒(35~45度)3~5千克、干辣椒面3千克(鮮的12千克)、甜酒糟10千克、糯米飯20千克、花椒粉1千克、生姜5千克、紅曲5千克、小茴香粉0.3千克、藿香粉0.2千克、大蒜3千克(切細)、土硝0.2千克 酸辣味:食鹽15千克、干辣椒面4千克、糯米飯25千克、花椒1.5千克、生姜6千克、紅曲5千克、小茴香0.5千克、藿香粉0.2千克、大蒜3千克、桔皮0.3千克、土硝0.2千克 腌制工具: 腌桶:選用硬木條板制桶,外用竹箍箍成上大下小的圓形木桶,桶高0.8~0.9米,口、底直徑比例為10∶7。 壓石:選用表面光滑、中心厚、邊沿較薄的卵石作壓石,壓石重量等于腌魚重的2/3,但若腌制5千克魚以內,則所用壓石與魚兩者重量相當。 壓墊板片:即壓石下的第一層墊壓物,常用禾草、棕樹葉、水芋葉、棕耙葉、竹筍殼等編成與離桶口下20厘米處大小的圓形或兩個半圓形的墊片。 制作時間:一般在農歷八九月份白露以后。 制作方法:
清洗腌桶:新桶要入河水里浸泡兩天,不漏水后內用草木灰水浸2小時,再用清水洗凈,然后用韭菜或蘿卜擦拭,除去木氣味,晾干備用。 選魚:將用魚捕出,除去雜魚,選出250克以上的青色鯉魚,盛入籮內,放籮入河暫養一天,使魚得以清水沖洗,排凈糞便和鰓內的泥沙等。等二天取魚破背,對破成腹部相連的兩半,棄掉鰓和內臟,再用清水洗凈血污,輕輕甩干水分,把魚攤開平放入盆內1小時,瀝干水分。 浸鹽:把魚放入另一盆內,用細鹽均勻擦滿魚體(魚鹽比例10∶1.5),然后一層一層的平鋪在盆內,最上面撒上一層蓋面鹽,在盆口罩上紗布,防蠅產卵入內而變質。鹽漬16~52小時后,魚體硬化即可裝桶。 釀制甜酒:在魚體鹽漬過程中,同時釀制甜酒。用優質糯米,按常規方法釀制。 腌糟的制備:以糯米飯為主要原料,糯米飯蒸好、攤開、灑上少許土硝水或草木灰浸出水、紅曲、花椒、甜酒糟、小茴香、大蒜、辣椒粉面、碎姜、藿香粉、白酒和適量鹽(約占總鹽量的1/10),全部攪拌混合均勻成腌糟。 裝桶:將腌糟先鋪入腌桶2厘米,把鹽漬過的生魚撈起,攤放在桶內糟上,再放腌糟1.5厘米于魚上,這樣魚糟交替鋪放,放鋪一層時要用手壓平壓緊,直至鋪完,桶口留出20厘米,再把原漬魚的鹽水灑上,然后壓上壓板片,再壓上卵石塊(先壓上1/2重量,2天后全部壓上)。
提示臘魚不要天天掛在外面晾曬,曬得太干,魚吃來沒有口感。 腌魚、腌肉,一般人家傳統的方式是加食鹽,容易產生亞硝酸鹽,對人體的健康無益。 腌魚時隔三天翻動一次,一周后曬時一定要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方,讓食物中的水分脫掉,否則會發霉。 腌制品放在陽光中暴曬,紫外線會加快食物中脂肪的氧化,曬得太多,不僅風味盡失,而且對人體還有害。 腌制食品無需用冰箱保存,只需將其掛在避光通風的地方,達到防止脂肪氧化酸敗的目的即可。 冰箱內溫度較低,會促進腌制食品脂肪氧化,反而縮短了貯存期。 腌魚偶爾享用一點并無大礙,不能偏食、多吃、常吃。 食用腌、熏制品時最好戒煙限酒。 高血壓、心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一定不要吃腌魚腌肉。 參考網站GOGOCOOL:侗鄉腌魚中華美食:湖南臘魚做菜吧:臘魚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