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臺灣竹工藝的發展起源於先民的移入,因就地取材,以隨手可得之竹材自制實用的日常生活器具,如家具、農具…..等,幾乎食衣住行育樂皆離不開竹子,來因應儉樸生活之所需。光緒年間因竹制品自大陸輸入,臺灣竹工藝行業及竹材、竹器行漸漸相鄰聚集。當時竹制品的形式及技法,皆沿襲大陸華南系的傳承。
直到日據時代,日本政府有意將關廟地區的竹制藝品銷售日本,於是聘請日本、福州匠師來臺教授,并在竹山、鹿谷辦理竹藝傳習所;此時竹山產品已設有產合組織,為竹山之產品作有計畫的共同行銷,除了有母公司外,還有衛星工廠及家庭代工制作及生產,大量制造產品外銷,當時有竹制品輸出美國,竹制扇骨及竹簾運往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經濟重整,國際市場對竹制品如竹竿、釣竿、傘柄等需求大增,日本、臺灣皆積極推展外銷,另以原竹輸出為大宗;而臺灣在民國三十九年左右,也因農業恢復發展,因此竹斗笠、畚箕、插箕、米籠…等內銷供不應求。
臺灣光復後,政府自民國四十二年起實施四年經建計畫,積極推動手工業,目的在推廣輸出,創造就業機會,以穩定經濟及成長之任務,因此在美國的援助下,成立「手工業推廣中心」,在關廟、鹿港、布袋、南投、花蓮等地設立訓練所,除培訓人才之外,并努力開發產品,并積極推廣外銷。此時,臺灣的竹編技法及樣式在美國設計師的指導及國外訂單的要求下,逐漸成型。
民國五十年以後,由農復會統籌及推動本省有關竹林培育及產品之改進,并與相關機構合作一系列的發展計畫,對竹山地區的竹制品產業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各關鍵階段分述如下:
民國55-56年,為支援竹山鎮瑞竹林業生產合作社,創建我國第一座竹材防腐工廠,大量制造生產防腐竹桿、竹片,供應作為香蕉支柱、蚵柱、菇舍等用途,延長竹材使用年限,并降低農民生產成本。
民國62年由農復會、工業局、建設廳、縣政府等機關共同籌劃設置「竹山農村工業區」, 以借鏡日本「木工團地」專業加工區方式,對於竹材加工業之現代化甚有助益。
民國65-67年,協助大鞍林業生產合作社設立竹材綜合利用場,興建竹材分級分段處理場、竹片加工、乾燥等設備,制造球拍、裝飾盒、地板、家俱等高級產品。
民國67年起,委托土地銀行及中小企業銀行,協助竹山農村工業區及臺南關廟一帶居民辦理竹材加工業輔導貸款,解決機器采購資金或營運周轉金的問題。
民國68-69年,由竹山高中美工科辦理竹材加工建教合作計劃,以培育技術人員。
民國68年起,設置竹材加工試驗研究所,為創新竹材高層次加工技術,在科技重點計劃「竹材加工綜合利用」項下,協助林業試驗所、臺大、興大、屏東農專等,實施竹材之物理加工、塑合板、合板表面處理、制漿造紙、乾燥、防腐等試驗研究工作。
竹山地區以得天獨厚之竹林、竹材為後盾,并在政府的輔導補助下,培訓人才、開發設計產品,努力研發新技術及應用,促使竹制品產業蓬勃發展,為竹山鎮帶來經濟繁榮的景象。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