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臺北市的陶業集中在北邊的北投、松山和內湖等地,其中以北投最為重要。北投蘊藏有品質優良的黏土礦,吸引-人和本地人在這里投資設廠。鄰近的松山、南港、基隆等地又盛產煤礦,使得北投窯業所需的燃料來源十分豐富。加上當地水陸交通都很便利,又鄰近最大的消費市場臺北市,使北投地區的窯業無論在技術資訊的支援,資金的來源,原料的取得,或產品的銷售上都擁有有利的地位。北投陶業在日治初期便進入現代化的階段,在日治時期便執-陶業的牛耳,這種優勢一直持續到戰後都還存在。
<歷史>
北投,藏有豐富品質優良的瓷土--北投土,所以自清朝就有窯業發展。到了日治時代,-人非常重視北投窯業,給予最多的「陶業補助金」,成立規模最大的陶瓷工廠。當時,-窯業分布遍及全臺,但以南投、鶯歌、苗栗、北投最具規模,其中又以北投規模最為龐大。但本島產品只能提供全島需求量的10─13%,其余大多須仰賴-及-輸入。
北投陶瓷受到-人的影響很深,據資料所得,最早到北投從事陶瓷業發展的-人是京都清水六兵衛的伯父,但對此人的資料付諸闕如,其來臺的時間、產品與技術的狀況尚不知其詳。後來在北投繼續經營窯業的是松本龜太郎。松本早在1902年(明治三十五年)就在北投開設「松濤園」的溫泉事業,是最早在北投開發溫泉的業者之一,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松本龜太郎重新在今日的新北投筑窯設場,并由京都招聘相當高知名度的陶藝技師前來指導,生產地質精致,富有「京燒」風味的花瓶、茶杯、酒杯等器皿,以雅致的風格聞名。松本於1918 (大正七年)去世,他的努力使他獲得「北投燒元祖」的美譽。
松本逝世後,公司改為「北投窯業株式會社」,後再改為「-窯業株式會社」,日治時期-人所謂的「北投燒」,所指的主要就是「北投窯業株式會社」的陶瓷產品,其後又因技術問題,燒制碗盤并不順利,乃改燒耐火磚。此廠後來改組為「-窯業株式會社」,以碗盤、瓷磚和耐火磚等為主要產品。其規模之大,在當時全島無出其右者,從此以後,這三種產品便成為北投陶瓷的主要產品。
1923年賀本莊三郎也在北投設置「大屯制陶所」,主要生產「鶴紋碗」、花盆和日用陶瓷。賀本莊三郎在北投的窯場雖然不是最大,但跟他學藝的人很多,對於北投乃至鶯歌陶瓷的發展頗具影響力,而「大屯制陶所」所制的陶器也被-人譽為「大屯燒」。
光復後「-窯業株式會社」由政府接收,而後歸屬於「-工礦公司北投陶瓷耐火器材廠」,是當時全臺規模最大的陶瓷廠,繼續生產碗盤、建筑瓷磚、衛生陶瓷、高壓電瓷及藝術陶瓷等。然而到了1969年左右,北投陶瓷土原料場─貴子坑礦場水土保存沒做好,造成下游在臺風季節水災泛濫,窯場嚴重污染,迫使工廠關廠,員工擴散至全省各地,間接地促成-陶瓷的發展。至於北投則只剩數間陶瓷工作室,幾已找不到窯廠。
<特色>
北投生產的碗盤由於土質優良的關系,在松本龜太郎的時代已經燒出瓷器制品。其碗盤、耐火磚和瓷磚都是-陶瓷的新品類,除了供應島內所需之外部分也曾經回銷-,并企圖外銷南洋。中日戰爭爆發之後,原來由--的進口貨大部分斷絕,產品開始供不應求,北投的陶業乘勢而起。
北投生產的器皿,品質十分精致,胎土精細潔白,釉藥色彩繽紛鮮艷,廣受各界喜愛。目前流傳的日治時代北投瓷器極為稀少,在-省立博物館有兩件彩繪描金小酒杯,極為精致,富有-「京燒」風格,兩件均為白胎,米白色釉,胎薄,有細開片,一件以暗綠及墨彩畫蘭草一叢,一件以紅彩、綠彩繪牡丹花,畫風工整纖細、雅致,杯底以墨筆寫著工整的「北投」兩字。另外,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典藏一件「富貴花盆」,粗獷雄邁風格,別具意義。這件八角形器物,灰胎、厚重、器身飾以-特產水果,如椰子、木瓜、鳳梨、芭蕉等,底部刻有「北投燒」款。
此外,北投地區生產的建筑用貼面磚,也具特色,代表著陶瓷的機械化生產,品質優良穩定,廣為當時公共建筑使用,其中部份建筑保存至今仍歷久彌新,例如臺北郵局、中山堂、臺大、師大、北一女、中山女中校舍等,均采用北投窯廠生產的貼面磚。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