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是雙非,考研去211大學撿漏“天坑專業”,值得這份學費嗎
分類: 最新資訊
常識詞典
編輯 : 常識
發布 : 12-06
閱讀 :550
大學生不是忙著考研,就是忙著考編,說到底都是為了能夠讓自己的人生“上岸”。不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時,自然需要出類拔萃才能進入滿意的院校。這里,雙非院校的同學顯得有些尷尬。考普通的學校,似乎碩士的文憑也沒有那么多的優勢;可是想要進入雙一流大學,人家本科階段的生源就足以壓你一頭。這時學習一些報考的技巧和信息,可以適當幫助我們減少上岸的難度。本科是雙非,考研可去211大學撿漏“天坑專業”眾所周知,名校的效應絕對是普通大學很難相提并論的。在某種程度上,部分家長理解的“考名校不愁找工作”也并非完全沒道理。尤其現在的考研人,很多同學想要被錄取,并不是對學術有所執著。而只是想要拿到文憑而已。那么雙一流院校有些不太受歡迎的專業,或者學費比較貴的專業,往往是低分撿漏的重要區域。就看你覺得值不值。例如,假如你是來自“雙非”院校,在同類生源里水平還不錯。那么完全可以去海南大學這所211院校的管理類方向。像公共管理、旅游管理之類的,學碩的分數也并不高。現在考研的淘汰率如此之高,如果想一次上岸、不淪為陪練,那么這個思路非常值得考慮。但是,好大學里的冷門專業和不受歡迎的專業,多半意味著就業率較差。比如上面提到的管理類,早就成為眾人眼中爛大街的天坑之一。你是碩士,去企業找工作也幾乎用不上。而這就要看大學生的選擇和規劃了。假如你考研的最終訴求是考公,那么可以選擇這種管理類專業。既有名校身份,同時在公務員考試中也有名額。名校讀研卻選就業差的專業,到底值得嗎綜上,所謂的冷門或熱門專業,其實也是相對的。企業里難就業,但考體制內卻比很多工科專業有機遇,不失為好選擇。只是我們還需要考慮到教育成本的問題。假設你選擇的“撿漏”方式學費正常,那恭喜你,撿到寶了。上面提到的海南大學,這類專業研究生讀下來幾乎要25萬以上。對于普通家庭而言,確實不太劃算。本來工薪層供后代讀書,就是要承擔更多“虧本”風險的。現在誰都不能保證研究生畢業就有好的工作。拿25萬去讀別人都不愛學的專業,就算有名校的效應,對一個條件一般的家庭,也有點“冤大頭”的感覺。不過,像MBA這類碩士,有所例外。之前張雪峰曾經解釋過,為何同樣是工商管理碩士,有的學費每年就高到二十萬?那是因為花多少錢、辦多大事,學校用這個成本去聘請業內的重量級人物,讓他們成為學生的老師。這無形中是一種不可多得的人脈資源。為什么有些“成功人士”也去讀,其實學歷反而是次要的需求;對他們而言,用高校這個渠道結識有價值的人物才更關鍵。從這個角度上,或許“錢流向不缺錢的人”,很有道理。家境一般,試錯成本太高,沒有多少選擇,還是別隨意花這么多錢讀研。專業太冷門,雙一流學歷也“救不了”高考選專業和考研選專業,其實是具有一些差別的。筆者認為,以目前考研的趨勢和初心來看,研究生考試時用“次專業、好院校”的思路,比高考時更廣泛。這里是針對要靠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同學而言。就像上面說的,很多文科專業在高考和考研時都是低分錄取。在私企就業,不建議選。但如果已經規劃好,讀研之后拿這類專業考公,那么性價比很高。除了這個情況,不太建議這么撿漏。因為如果專業過于冷門或爛大街,即使出身985、211也挽救不了。有位男生學習體育心理,就是一所211院校的碩士。結果既不能進入體育行業,也沒法做心理行業。對應的職業微乎其微,你不留校的話根本找不到工作。【筆者寄語】很多大學教授已呼吁年輕人不要一股腦地考研。跟風考研,不想清楚自己的缺點和目標,考上、考不上都在浪費時間。我們國內的環境,已經夠“卷”了,求職難是因為供大于求。并不是因為學歷水平無法勝任工作。讀研不能僅僅變成學業的“延長”。話題:你會為上岸選擇不好的專業嗎?